“不不不!下官让送走的就是满满一箱子钱财。下官每年都会把捞到的钱财送给上面的人,这一箱钱财是下官保命用的,怎能整出一箱子火药害自己?这可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啊!”
“但那两名衙差说是受你的指使!”吴琚一拍惊堂木。
谷城知县哭丧着脸,“下官一个小小知县,怎能指使的了上面的人?那两个衙差看似不过是下官手底下跑腿的,可他们背后的主子可是大有来头。这两年下官送出去的钱财都是经他们的手,下官也只有经过他们才能联络到他们的主子。下官听说赌坊出事,钦差查至,赶紧又收拾了一箱钱财,想要拖他们转交其主子,希望看在下官这两年尽心尽力的份上,无论如何要保住下官。那两名衙差,下官也是小心供着,好让他们帮着多说几句中听的话,可不想让他们坑害自己啊!”
二人各执一词,吴琚又命人将那两名衙差押到大堂对质。
二人依旧咬定是受谷城知县指使,以为火药是准备杀贼所用,秘而不宣,只为抢功。还说之前那些钱财也是受知县之名送到指定之处,至于最终落到何人之手,他们全不知情。
谷城知县听得大怒,“过河拆桥!过河拆桥!这难道是你们主子早就安排好的?与贼勾结妄图谋害朝廷钦差,却把我推出去顶罪?!我几时交代你们去驿站私藏火药?火药又从何而来?真当我有口难辩?我可告诉你们,每箱钱财数目我都留着账单!那些钱财中有许多稀罕之物,世间少有,落在你们的主子手中,就是从我这里得好处的罪证!”
“账单何在?”吴琚问。
“下官临行前正带在身上。”谷城知县从袖中取出一份账本呈上,“每一个字都是下官亲笔记录。这两年赌坊没少让人倾家荡产,当铺也没少搜刮那些不肖子孙的传家之宝,为表诚意,下官都是捡最好的东西相送。”
吴琚翻看几眼账本,“你说,他们背后的主子究竟何人?”
“李家!临安城的李家!”谷城知县也不再隐瞒,“既然他们做好作何拆桥的打算,下官也就都豁出去。就是当今皇后的兄长,嘉王殿下的舅父李谌!”
“你见过李大人?”
“当然,两年前李谌到襄阳,还是下官陪他去隆中瞻仰诸葛先生故居。”谷城知县又露出几分得意。
“两年前,也就是开始庇护那黑赌坊之时?”
“起初下官并不知什么黑赌坊,李谌当时也没说什么,不过之后回到临安不久,便派来这二人,说是要他们帮助下官办事。当时下官还奇怪,不知一个小小的谷城县有何需要帮忙?后来方知李谌在谷城县的地盘上开了家黑赌坊,需要下官的照应!”
“既然黑赌坊是李谌授意,那么主事之人也该是其亲信,为何收敛的那些黑财还要经你之手运送?”
“这便是分工吧!他们负责经营,下官负责照护与转运。”
“你可曾去查看过赌坊?”
“没有,这可使不得。凡事都有底线,下官包庇赌坊已费不少力,怎能出面去过问赌坊之事?该有的遮掩还是要有的。”
“你说将钱财送走,送往何处?”
“当然是临安。那都是他们与其主子之间的联络。”
“你相信他们将钱财都送到李谌之手?”
“相信!若非下官做的合其心意,犬子也不会在临安得以关照。”
“你的儿子在临安?”
“是,他在太学读书。在给下官的信中说,得贵人相助,一切安好,虽学业不达上乘,却得同窗高攀,夸前途无量,极其幸哉!还说探贵人口风,会在适当时机提升下官。吴大人,下官眼中只有仕途与犬子前途,怎敢冒险谋逆?若知李谌心存反意,决计不敢与其同流合污!”
听完谷城知县的供词,吴琚又转向那两名衙差,“你们这是各执一词。一方说是受知县蒙蔽,想要杀贼抢功。另一方又说是要替与贼勾结之人顶罪,都是委屈的很呐!”
“请大人明鉴!”
双方均向吴琚恳请。
“致远,你看此事如何处理?”吴琚询问坐在一侧的韩致远。
“不急,先把在襄阳捣乱的贼首抓了再说。”韩致远站起身,“时间也差不多了,出发吧。”
然后率先大步走出大堂。
不多时,吴琚随后跟出。
韩致远正等在堂外,“叔公可看清楚?”
“见你信心满满地说去抓贼,那两个衙差脸色有变,谷城知县反倒一直是恐慌愤怒之色。”
“但这笔账不假。”韩致远扫了眼吴琚手上的账本,“此物可谓是李家人的咽喉。”
“那么……该不该动李家的人?”
“李家人本来就不干净,该给他们吃个教训。叔公将实情禀明朝廷,言语斟酌一些。”
“言语斟酌,那就是一边说李家的人与谷城知县勾结开赌坊捞黑财,一边又替李家的人叫委屈,说他们遭贼陷害?”
“一手持棍棒敲打,一手帮着揉揉。把襄阳所有阴谋诡计都摆正到金人身上,李家若受什么挫,也都记恨金人去。”
“以此避免朝中内讧。”吴琚点头,“不过若让皇帝相信李家谋逆是金人阴谋,必须将金人主犯揪出,理清所有事实。否则皇帝又执意做出什么不知轻重的事——”
“陆元韶得襄阳案头功。”韩致远道。
“襄阳案是陆元韶查明,他是皇帝选中的人,又为皇帝争了脸,皇帝对他的话不会有太多意见。”韩致远负手向前走。
吴琚略有犹豫,“虽说陆元韶是在襄阳出了力,可你也没有闲着,还有慕姑娘,也不比他少做事,论功行赏,你们占二,他占一。本来我还指着你与慕姑娘凭这襄阳案在皇帝跟前求一个圆满——”
“圆满求不来,只会让皇帝更不满。”慕清颜早已随吴琚一同出了大堂,听他们话说至此,打破沉默,截断吴琚的话,“若要安抚住皇帝,令其不要再莽生暴躁之事,还是陆寺正出面最佳。既然韩公子这般提议,便是他的主张,不会错的。功劳在其次,大宋安危为重,只求妥善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