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十六枚的金编钟,造型雍容华贵,显示出宫廷乐器兼礼器的非凡气派。
能用黄金铸造,并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色,因而这一套金编钟成为精美的乐器,为世间罕有。
它们的工艺和文物价值,远远超过黄金本身的重量。
比如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由金编钟奏出的。
现在首都那十六只编钟,放在两个大玻璃柜里,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着。
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人士,来观赏它。
编钟是编排组合的钟,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北湖随州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举世瞩目。
那样的国宝,肯定只有一套,陈文哲也肯定得不到。
他还真没想到,今天能够得到一套清宫金编钟。
而且还是完整的一套,总共大大小小根据音律不同,铸成了16枚。
现在看工艺,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接下来就要看内涵了,也就是音律、音节。
古代编钟、编磬用体量大小区分音律;
金编钟则造型划一,用厚薄不同来分出音阶,这一点尤为难得。
有着景云钟的铸造经验,对于古代音乐,陈文哲也懂一些。
当然,清代的音乐,已经跟现代的音乐十分接近。
而对于钟、编钟之上的音节,陈文哲更是十分精通。
编钟是我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多用于皇家重大典仪场合。
这一套十六枚金编钟,钟顶部都为两条蟠龙状纽纹。
中部凋刻有云龙纹,下部有6个凸起的圆唇,敲击圆唇可发出声音。
不同编钟的音程大小,通过调整钟体厚度实现。
钟体越薄,则发音越低。
需要说明的是,各编钟侧面均刻有各自的律名。
这与清代乐律中的四倍律,也就是低音,及正十二律对应。
这些音律分别是:倍夷则、倍南吕、倍无射、倍应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清代的正十二律源于《吕氏春秋》的十二律。
而后者音律名的确定,及生成方法,则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古代科学内涵。
在声学领域中,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为: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而在物理学中,频率与振动体的长度有着密切关系。
以律管为例,律管发出的声音,由其固有频率确定。
频率与声波波长成反比,而声波波长与律管长度成正比。
因而律管的频率,与管长成反比。
当律管管径不变时,律管越短,其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相应的,当律管长度减小一半时,其音调相应提高一个八度。
所谓「八度」,即相同唱名的两音之间的音程。
如1(中音)、2、3、4、5、6、7、1(高音)即为一个八度。
….
周公旦撰《周礼》,其中「春官宗伯第三·典同」载「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
即乐器的发声,以十二律来确定度数。
「十二律」为古人定出的声律准则。
即以黄钟律为标准音,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
吕不韦等撰《吕氏春秋》,其中的「仲夏季第五·古乐」记载了十二律的起源。
黄帝令乐官伶伦创作乐律,伶伦从山谷中取来竹子,截取三寸九分的一段而吹之。
他将其发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的宫音,并以此为基准,制作了十二根竹管,对各管发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黄钟作为十二律的基准,与古人对度量衡的认识密切相关。
据《汉书》卷二十一(上)记载:衡量长短的「度」起源于黄钟律管之长,衡量容积的「量」起源于黄钟律管之容量,衡量轻重的「权」起源于黄钟律管之重量。
黄钟音律一旦确定,就不随人改变。
相应的,黄钟律是起始音律,其他音律基于黄钟律而生成。
有现代学者认为:以黄钟律管作为度量衡基准,就相当于以声波波长定义基准长度。
另先秦古籍《管子》「地员第五十八」载有「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
根据这段话的描述,黄钟音律的律数取值为:1x34=81。
《吕氏春秋》之「季夏纪第六·音律」载有:「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蔟,太蔟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这段话说明了十二律的生成方法:将基准音律度数三等分,再增加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上生出新律;
如减少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下生出新律;
在这里,「上生」即振动体的长度增加1/3,「下生」即振动体的长度减小1/3。
根据书中记载,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大吕、夹钟、仲吕、等音律属于「上生」。
林钟、南吕、应钟、夷则、无射等音律属于「下生」。
「上生」「下生」音律合称为「十二律」。
由于此法通过增减1/3的振动体长度来确定音律,因而被称为「三分损益法」。
当然,很多人不是音乐家,也不学习音律,不用懂的太多。
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在这里,「清黄钟」为黄钟的高八度音。
各音律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清黄钟。
其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等6个奇数音律为阳律,又称「六律」;
【推荐下,@@追书真的好用,大家去快可以试试。】
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等6个偶数音律为阴律,又称「六吕」。
基于三分损益法生成的十二律,易于表现出旋律的美感。
三分损益法,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运用数学知识求音律的方法。
而十二律的确定,则是我国古代数学、物理学、光学、测量学等知识在音律领域的综合运用。
清代金编钟采用的,是修改后的「正十二律」。
但是其修改的基础,即为「十二律」。
因而可体现丰富的古代音律科学,亦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75/75384/31322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