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降龙十八掌乃丐帮之绝学,与打狗棒法齐名,但随着丐帮的没落与消亡,这两门绝学也随之失传。
郑母误以为夜星宇是丐帮传人,倒也不是胡乱猜测,而是有根据可循。
不过,丐帮早已消失灭亡,哪还有什么传人?
现在的大街上看不到一个叫花子,再穷也能领个低保,不至于当街乞讨,政府也不允许。
就算还有丐帮存在,也没人会使打狗棒法和降龙十八掌,就连近代最有名气的第五十二代丐帮帮主,人称“苏乞儿”的苏灿,其拿手绝技也不是掌法和棒法,而是醉拳。
说起丐帮,这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古武门派,号称“天下第一大帮”,起于唐末,兴于两宋,亡于晚清,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但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以乞丐和流民为主要成员的团体组织,派别繁多,各成一系,其中不乏好武之人。
到了唐朝末年,出现了一个名叫庄义方的武林高手,他原本是黄巢手下的大将,受黄巢之命笼络江湖上的英雄豪杰,于是便联系了当时的几个民间帮派,将他们联合在一起,以“丐帮”二字命名,效力于黄巢的起义大军。
不过,黄巢起义最终失败,庄义方誓死不降,自刎而死,但由他所创立的丐帮却传承下来,成为一股势力庞大的江湖力量。
据说,庄义方智勇卓绝,武艺高强,精擅棍法和掌法,棍法名为“打狗棒”,掌法名为“降龙掌”。
也正是凭着这两套惊人武功,庄义方技压群雄,才得以当上丐帮的首任帮主。
世人皆以为,打狗棒和降龙掌都是由庄义方自创,其实只说对了一半。
这两套武学,根本就是两种风格,打狗棒以巧招变化闻名,降龙掌以朴实无华著称,很难相信它们出自同一人之手。
事实上,打狗棒的确由庄义方自创不假,而降龙掌却来自于高人传授,只因庄义方从未对他人提起,所以才没有人知道。
而那位创出降龙掌的世外高人,正是彼时转生的夜星宇。
他深明易道之理,通晓阴阳变化,便以《易经》为核心,创出了一套掌法绝学,不是叫“降龙掌”,而是叫“阴阳掌”。
正所谓大道至简,大巧不工,这套掌法招式简单,好学易记,但想要练好却不容易,需要极为深厚的真气内力,不然就是空架子。
其精要之处全在运劲发力,凭掌力强猛取胜,每出一掌均有排山倒海之力,以一力降十会,克制一切花里胡哨。
众所周知,易经有六十四卦,而这套掌法也有六十四掌,原本的招式名称全以卦象为名,例如:天风姤、山雷颐、风天小畜、泽天大壮……
另外,易经之卦分阴阳,此六十四掌同样有阴阳刚柔的区别,既有至刚至阳的“乾为天”,亦有至阴至柔的“坤为地”,而绝大多数,则是阴中带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互为补充。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夜星宇将这套掌法传给了庄义方,但他没有倾囊相授,只教了一半,也就是属性为阳的那三十二掌。
并且,他没有说这是“阴阳掌”,更没有提到招式名称,只告知对方,这套掌法出自于《易经》,看似简单无奇,实则威力无穷,若能练到极致,便有降龙伏魔之威能。
不过,庄义方内力有限,并非绝顶高手,三十二掌只学会了二十八掌,对于剩下四掌一知半解,始终没有练成。
后来,他自己给这套掌法取了个名字,叫作“降龙掌”,并以《易经》中的四字词句为招式名称,如: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潜龙勿用,见龙在田……
北宋时期,降龙掌传到了第九代帮主萧峰手里,因为其性格原因以及自身理解,他将原本的二十八掌化繁为简,去掉其中十掌,只余十八之数,并因其大战武林群雄,莫不能挡,从而使“降龙十八掌”威名远播,武人皆知。
经过萧峰的删减合并,去阴独阳,“降龙廿八掌”变成了“降龙十八掌”,看似威力更增,掌力更雄,其实已失去了原本阴阳相济的味道。
此后,降龙十八掌便被誉为“天下第一掌”,刚猛无俦,威力奇大,无坚不摧,无固不破。
到了南宋末年,丐帮的十八代帮主洪七公将降龙十八掌传授给郭靖,而继任帮主黄蓉只学到了打狗棒法。
郭靖与周伯通是结拜兄弟,他从后者那里学到了至阴至柔的七十二路空明拳,又勤练九阴真经,最终使得降龙十八掌阴阳相合,回归本质,并修炼到更高一层境界,超越了全盛时期的洪七公,近乎天下第一。
之后,郭靖将自己所理解的降龙十八掌传给了徒弟武氏兄弟,可这两人都是草包,只练会一个空架子,却发挥不出威力,白白辱没了“天下第一掌”的名头。
徒弟不争气,郭靖便只能另寻传人,又将降龙十八掌传给了自己的女婿耶律齐,但耶律齐只练成十四招。
自从郭靖战死襄阳之后,降龙十八掌的传人便一代不如一代,始终没有一个能练全这十八掌。
更可笑的是,传到了第二十四代丐帮帮主史火龙手里,他内力跟不上,却偏要强练,好不容易练成十二掌,却走火入魔,半身偏瘫,最后被人打死。
有一点值得一提,到了元末时期,明教教主张无忌从倚天剑内获得了郭靖藏于其中的《降龙十八掌掌法精义》,但他身怀多种神功,便没兴趣修练。
再之后,野心勃勃的朱元璋窃取了胜利果实,在推翻了元朝统治之后,便以“明”为号,自己当上了皇帝,甚至因为内心深处的忌惮,反过来镇压明教,并且还想除掉张无忌。
张无忌虽是绝世高手,但缺乏魄力,优柔寡断,不愿与朱元璋争锋,使天下再生祸端,于是便携妻赵敏远走海外,不知所踪,而降龙十八掌亦从此失传,再无后人得以习之。
/75/75891/2708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