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望山跑死马,别看积石山龙夷隘口距离青海湖主湖只有五十里直线距离,距离青海湖边那些纯白盐湖副湖更是只有二十里。
李素一行仍然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才走完二十里的下山路段,到盐湖旁边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了,只能是就地扎营,什么都看不见。
不过,李素却没有早早歇息,他在下山的路上,在篷车里睡了一觉,天黑后却做起了夜猫子,让婢女点起足够的蜡烛,然后伏案夜书,准备把他酝酿的“租庸调输法”改革草案,写成奏章,明天就让人先送回去给刘备,也交由其他朝中大臣讨论。
因为他是真心觉得自己这些天受启发、外加自己琢磨出来的这个法案,对于调度边远地区国力资源非常有用,也能把对民力压榨的随意性极大地遏制,避免将来种田搞建设搞多了之后,出现秦始皇隋炀帝那样的下场。
而且这事儿很急,因为说不定对几个月后可能发生的马超张飞追击河套胡虏的战役后勤规划有帮助——大草原上,千里陆路运粮奔袭这种事情,从来都是后勤灾难。
汉武帝的时候收复个河套,后勤就差点儿逼得天下汹汹了,若是不加节制,给官员趁机报乱账上下其手的机会,汉武帝也是随时可以变成秦始皇隋炀帝的下场的。
另一方面,李素的这道奏章,对于下半年即将迎来的交州地区改革和造船大业也是一个推手:
比如,要是实施“租庸调输”变法的时候,能够把海运的价格也定个官方指导价出来,允许海船运输按单位里程单位重量给出标准价折抵税赋徭役,那激励效果简直不敢想象。直接政策上一步干到清朝“漕运改海”的鼓励程度都有可能,说不定从此交州物资都走海运上供朝廷了。
当然这只是政策红利倾向上一步到位,不代表客观的造船科技一步到位。
刘妙和周樱看李素秉烛伏案,直到半夜,也有些心疼,刘妙两三次过来劝他歇息:“急什么?想到点啥,随时都能写的嘛,何必急于一时?写得急了也不怕出错。”
李素拍拍她的纤纤玉手,温言抚慰:“明天陪你们歇一天,不赶路,所以不怕累,趁夜把奏折写完。这也不是定稿,送到长安后公达元常子初肯定要先讨论一些日子的。说不定会等我们回去了再最终拍板。”
刘妙这才没有多说,给他素袖添烛陪他写,后半夜方歇。
……
第二天一早,李素是在妹子们的惊呼中醒来的。
“这……这盐湖果然如夫君昨天下山路上说的那般,走近了看竟如天镜一般呢!”
周樱原本不想过早打扰李素的,她只是自己先起,然后收拾一番,等李素自然醒了再服侍他洗漱。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女人能抵挡天空之境的震撼,所以陆续惊呼出声,一个个惊醒,然后兴奋地跑到盐湖边。
这处盐湖并不是后世的“茶卡盐湖”,但青海边这样的盐湖在汉末有好几处,景色质量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原本青海湖的一部分,后来随着主湖水位的下降,一部分边缘湖区搁浅与主湖区隔离了,被阳光暴晒到几乎干涸,才析出那么多饱和盐分,景致瑰丽魔幻。
刘妙毕竟是修行之人,穿的鞋也比较轻便舒适不华丽,也不值什么钱,她看岸边湖水相对较浅,而且坡度很低,忍不住脱了鞋袜光脚走进湖里。
看到刘妙带了头,周樱和别的妹子侍女也忍不住走下湖去。透明而又带着白色的水,把天空上的些许云彩和远处围绕青海湖的群山,全部精确倒映在湖面上。
而且五月夏日的青藏高原天气也很好,天色非常的湛蓝,云量不多,刚好一条一条如长长的白色缎带,映带苍穹。风力也比较微弱,除了偶尔会有微波粼粼,其余时候水面都是完全静止的,真的如同一面镜子。
“太美了……世上竟有如此天人之境,这里才是修仙之境啊。”刘妙顾不得沾湿衣服,忽然无力地跪在湖水中,双手也撑在水里,直愣愣地看着水面。
周樱等女也上前捧起湖底沉淀的白盐,捧起举高,然后虔诚地举到自己面前齐眉的高度,再纷纷撒落。
李素在妹子们的一惊一乍中,稍微醒了会儿神,才招呼周樱服侍他稍稍洗漱。
然后李素让护卫部队在岸边潜水中立了几个直径五丈的半圈布帷,背后遮住、面朝湖水的一侧敞口。干完后就让侍卫们远远散开,至少离开百丈远不许窥伺。
李素自己带着刘妙周樱和侍女,占了其中一个帷圈,在浅水中撑了一个形似麾盖的葛布大阳伞。然后李素让婢女们在伞下挖盐、在湖水中形成一个倚靠的小丘,随后就上半身枕在盐堆上、下半身泡盐湖,就跟在海边沙滩一样。
这些日子在高原艰苦之地奔走,李素都没什么机会泡澡,身上湿气还比较重,脚气都发作了。难得有一天阳光好,泡泡盐水晒晒杀杀菌。海拔也没超过三千米,空气清爽而又还没高原反应,别提多神清气爽了。
当然了,享乐和把泡澡进行到底之前,李素也没耽误正事儿,当天上午就派了一小队士兵担任信使,启程把他给刘备的奏表送回去。
泡了一会儿后,看了李素的超爽享受,刘妙周樱也忍不住了,也跟着一起泡一泡,丝毫不担心脱水变成腌肉,最后还是李素看不下去了,提醒她们注意控制时间,泡了之后要用淡水冲一冲,而且除了脚别的部位不能泡太久。
旁边另一个帷圈里,则是诸葛亮和典韦等随行官员晒日光浴泡脚,毕竟李素不可能让他们偷窥自己的女眷。
诸葛亮也是一辈子没见过大海,今天却享受到了白盐形成的白沙滩日光浴,也是深觉宇宙之浩瀚、天下之瑰丽、人间之绝景超乎想象。
……
一行人就这样在青海盐湖畔略微休假了几日,泡泡白盐沙滩晒晒日光浴,顺便视察一下王平的部队督促的那些徭役民夫开垦建设盐场的进度。
数日之后,眼看已经五月中旬,李素也玩腻了,该视察的也视察了,也选了个风景视野最好的湖畔山丘,吩咐王平的徭役队伍在那个地方帮他修一座度假山庄,李素会给钱的。
然后,李素一行就重新启程,弃车骑马北上,从大斗拔谷翻越祁连山,进入弱水之源,然后顺流而下前往张掖、酒泉。
持续一个多月的西域之行,最后一直走到玉门关外,也带着诸葛亮见识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见到了胡姬,也见到了高鼻深目的金发白人。
在玉门关,李素亲自找了今年新到任的酒泉郡守马铁(马超的弟弟),马铁也非常周到地款待了李素一行。
马腾被刘备劝说进京担任闲职了,但作为过渡,刘备允许马腾另留一个儿子掌管酒泉,象征性给马家在最西北留个太守,也是为了地方的安定过渡。
视察马铁工作的过程中,李素特别注重问了“自从去年秋天推广篷车并允许卖给西域胡商、今年在这里组织种棉花之后,西域来的商旅有没有恢复”。
马铁给了还算肯定的回答,说是自从今年春末就已经开始注重招揽西域商人,凡是肯恢复来大汉经商的胡商,还都会给一定的善待,所以来的商人不少。
不仅有原本就属于西域都护辖内的车师、高昌、龟兹、鄯善、精绝、莎车、疏勒七邦恢复贸易。
还有作为邻国的乌孙、贵霜、安息商人来到。
其中乌孙人和贵霜人马铁是认识的,玉门关外的汉人通译也有懂他们语言的。安息人据说好多年没来了,马铁听都没听说过,但民间还是找得到通译,最终还是能辨认出他们的国家。
可惜的是李素对于贵霜人和安息人并不是很感兴趣,毕竟这两个国家分别等于中亚那堆斯坦和两伊地区,后世不算什么文明很发达的国家。
李素原本还期待彻底平定西凉和羌乱后,能恢复有更大利益的贸易呢,查看了一下发现都是小鱼小虾,忍不住问马铁:
“来的商旅里面,没有来自极西之地的罗马国的么?哦,发音也许是罗姆,也有可能被古人称为大秦的,都是白肤卷发。这些商旅过来,应该是来购买丝绸为多。
对了,今年为了恢复西域商贸而提前准备的蜀锦,如今卖得如何?西域各地行情有让我们自己的商人打探么?”
很可惜,马铁非常想帮李素把事情办成,但没结果就是没结果,无法强求。反复查访之后,马铁也只能实话实说:
“确实不曾听说有罗姆或大秦西来的商旅……往西各国的蜀锦价钱,倒也有所打探。就说在这酒泉郡弱水码头,如今一匹是八千五百钱,陆运出玉门关就是九千钱了,加上出关的税要一万钱。
西域都护七邦在一万两千钱到一万四千钱一匹。乌孙一万五,贵霜国两万余钱。再往西听说涨得就不多了,但货越来越少,也没人特地去卖。”
李素有些不甘心,但看马铁给出的数据言之凿凿,他亲自调查后,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他内心也基本相信了,后世德国考古学家里希特霍芬那些形成于19世纪末的“丝绸之路”学术观点,大概率果然是错的。
汉朝的时候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直接从东亚运丝绸去罗马的贸易之路。
有的只是把丝绸作为一般等价物、当钱一样随机一站站往西花的中短途贸易。所以,没人特地运一两万里运到罗马,偶尔扩散到罗马也是意外,就跟西方的金币扩散到东方是一个道理。
罗马人虽然也偶尔穿珍贵的丝绸,但很多是大马士革锦缎和波斯的塔夫绸这些山寨货。(唐朝时东罗马出土的丝绸,大马士革锦缎占85%,波斯塔夫绸占14%,唐产的只有不到千分之五。)
李素也想帮马铁出点主意优化招商引资,可惜无法违背陆路超长途运输成本巨高的自然规律,只能放弃让罗马人来重金买丝绸的想法。
看来是自己想错了,真正要开辟出真.丝绸之路,还是要靠航海业,陆地运输只能跟中亚国家做做生意。
当然了,中亚国家的市场也是有价值的,所以不管能否到罗马,李素都会鼓励马铁和其他地方官员继续推广篷车、优化当地商贸运输。
……
结束全部视察之后,已经是七月上旬了,不过因为天气还非常炎热,不适宜长途赶路,李素一行多修整了几日,七月中旬才开始返程,八月初回到兰州郡,八月下旬才回到长安。
李素一度以为,马超和张飞、呼厨泉夹击河套诸胡的战役,已经打完了,或者至少也是开打挺久了,但没想到他对时间进程还是有些误判,马超那边居然还没开打。
似乎是因为今年天气的问题,银川郡附近的秋收成熟季节来得比较晚,而步根度等河套诸胡蛮王,本来就是想趁着秋收来打劫反击马超、夺回失地的。秋收晚了反击自然也晚了。
既然如此,李素回到长安后,也有时间跟刘备和荀攸钟繇刘巴一起,最终商讨一下租庸调输法的试点,及时适用到今年的关中、河东税赋徭役征收工作中,实际体验一下这套新制度对大军后勤改革的效率节约有多么明显。
八月二十六日,李素回到长安后的第二天,刘备就在未央宫里召见了四大懂财政调度的主要心腹文官,最终决定李素的提议。
李素当然是对自己这半年来结合边远地区实际情况总结出的施政方略很有信心,也没觉得想通过会有多大难度。
所以,讨论当日,他一身轻松地入宫拜见。在宫门外,他刚好遇到了钟繇,钟繇无奈地跟李素说:
“伯雅,你可是又折腾了一个伤筋动骨的大动作。此法要是实施了,虽然可以定纷止争,但值此将乱之世,怕不是又要让朝廷少从百姓手中征发不少利益了。
而且,不管实施不实施,咱讨论的方略,可都是已经传遍朝廷了。毕竟大王也不能背着陛下私自搞变法,一声都不吭。不管我们用不用新法,关东诸侯听说了大王的改革方向后,都是嗤之以鼻。
袁绍是肯定不会用的——他的地盘都是河北平原膏腴之地,人口田地稠密,一马平川运输便捷。在袁绍看来,让百姓多运粮、运远一些路程,都是无关紧要可以模糊处理的。”
李素感谢了钟繇的提醒:“袁绍用不用关我们什么事儿。大王的疆土或地广人稀,或崇山峻岭,正需要这样的变法。袁绍总阻止不了我们改革。”
——
今天就一更了,我的锅。需要压缩调整,快进了很多情节。毕竟种田缺乏冲突了。
另外,不是诸葛芷无礼,是我需要加速剧情引出这个变法,结果导致难以安排温和的冲突。
我也想过让主角直接全知全能想到一切,但这不符合人设。主角只懂历史经验或者外交学博弈论。历史上都没有答案可抄、又专业不对口的东西,主角只能不懂。
但我懂。
所以这就是一个在第六层的写手,想写一个第五层的主角受启发想到了第六层变法改革计策,结果因为赶进度太粗糙弄巧成拙的事儿……不喜欢前面那些就无视跳过。
我编不出主角的知识来源了,我无法解释他为什么会像我一样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