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似乎也不懂事。
局面一下又僵持开了。
围绕潞王是先监国还是先登基,南都及至整个江南又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
从朝堂百官到市井走卒,甚至连那拉车的都在唾沫横飞的指点江山,就好像如今这天下的大事除了潞王做不做天子,就没其它的了。
闯贼没了,大西贼没了,被吴三桂放进关的东虏也没了。
争了累了,依旧是歌舞升平,十里秦淮的生意甚至比先帝殉国前还要好。
因为,南京如今又要成为大明的京都了。
力主潞王登基为帝的给事中李清愤而上书指斥当政大臣误国,不愿潞王御极,极力主张早上尊号,不可迟滞。
北京南逃官员高斗先、于允中等人也纷纷揭贴,称若不早定大局,万一左良玉挟楚,马士英挟唐,郑芝龙挟益,各地督抚军镇各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明立时就要四分五裂,届时谁能挡闯贼,谁能御清军?
不过对于这帮北京南逃的京师官员,南都不少官员对他们很是诟病,认为这帮人都是顺贼。
而对这帮人所称的满清于大明之祸比之闯贼更甚,南都官员们更是嗤之以鼻。
便是听到此类说法的史可法都觉荒唐,认为是小儿无知的看法。
在知道是吴三桂开门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后,南京城里竟然出现了两本小册子。
一本名为《平巢事迹考》,一本名为《太白剑》。
这两本小册子的作者分别是在大学士孙承宗幕中任过职的茅元仪,另一个则是史可法的幕僚姚康。
在南京城所有人都将目光焦点放在潞王是先称帝还是先监国的时候,这两位有识之士却将目光放在了北方。
两本小册子均是描绘唐朝平定黄巢起义的故事,用意是说光靠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大将不够,还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温这类义军叛徒,才有中兴之望。
随着这两本小册子的传播,吴三桂是郭子仪,高第是李光弼,清军就是李克用的沙陀兵,高杰就是朱温这类义军叛徒的说法开始广为流传。
史可法是第一个看过《太白剑》的,当时就认为写的很好,并肯定吴三桂借清兵击败闯贼,收复神京,是功在社稷的义举。
不过眼下南京城最大的舆论风潮还是在潞王这边,南都城中的众勋臣倒是对潞王是当监国还是当天子都没有意见,反正只要是姓朱的出来主持大局,他们这帮开国功臣都接受。
魏国公徐弘基等人甚至还劝史可法早定大局,别再拖延不办,免得马士英同左良玉他们有什么可趁之机。
“称了天子,先帝诸子南来怎么办?”
“称了天子,马士西挟唐王督淮西兵将来犯南都怎么办?”
“......”
史可法明明知道这事拖不得,可总是找出若干自己认为必须重视的借口来。
南都城中另一实权人物、内守备太监韩赞周也不同意潞王直接登基,这位先帝潜宅老人还抱着太子南来的一线希望。
守备文臣,守备太监都不同意潞王直接登基,魏国公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这帮白面相公忒多事,也忒不知轻重缓急,这都什么时候了不叫潞王做天子反做什么监国?真他娘的笑掉老子大牙,自来可见坐皇极殿的不穿龙袍?”
“北兵”之首孙武进晓得史可法他们不肯让潞王做天子,气得指着南京城中大骂,并扬言天下事就是叫白面相公坏了的,再拖着不办,他就点起兵马把白面相公们杀绝了。
这可吓坏了一众文官,包括那帮随潞王南来的官员。礼部尚书王铎固有意在潞王登基后混个定策大功,但怎么也不能让带兵的武夫胡来啊。
偏潞王对这孙副将言听计从的很。
国子监司业沈廷扬眼看双方僵在那,先是给北边去了封信后就开始做起孙武进的工作来,认为于其这样干耗,不如先把监国大权拿到手,毕竟北边急等着江南钱粮。
史可法那边肯定也有人去劝,但劝不动,跟他老师左光斗一样犟得很。
钱谦益他们没法子,就一起来做潞王的工作,并将马士英同路振飞等欲拥立唐王的事情说了。
潞王一听,脸色变了,也是有点发急。
“当老子打不过他马士英么?”
孙武进嘴里这么说,心里却真没底,因为他还真打不过马士英。少都督在宝应城被淮西兵揍的很惨,眼下都督又率主力北上山东打满洲人去了,那吊的马士英真要带淮西兵渡江,孙武进恐怕得请潞王出海避一避才好。
于是,一轮新的谈判和妥协开始了。
就这么着,在多方妥协之下,初九日,潞王朱常淓正式在南都就任监国,用黄金铸造监国宝,颁谕天下说:
“孤避乱海州,惊闻凶讣,既痛社稷之墟,益激父母之仇......敬尔来迎,谓倡义不可无主,神器不可久虚,因序谬推,连章劝进,固辞未获,勉循舆情,于崇祯十七年六月初九日暂受监国之号,朝见臣民于南都,孤夙夜竞竞,惟思迅扫妖氛,廓清大难....”
就任监国之后,朱常淓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又给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
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
以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随之南来的京师官员也给予了一些安排。
可因为有“降顺”失节之过,潞王就是想给这帮南来官员安排高职也越不过朝堂。
此外,以海州副将孙武进忠勇护卫有功,晋京营统制,以下将校分赏。
沈廷扬为国子监祭酒,仍督海州水师往来南北。
大体潞监国的人事安排都是按照史可法和钱谦益的意图来办,也总体上满足了东林党人的愿望。
然而,这种局面很快就改变了。
监国次日,孙武进等北兵将领就同南都兵部因为钱粮供应产生磨擦,此后竟有人要起“顺案”,意将潞王身边那帮南来官员尽数逮捕下狱,挨个审问。
孙武进怒了,潞王也怒了。
朝会时,潞王破天荒的斥责了他的内阁首辅史可法,此事发生后,南都风向陡的转变。
魏国公徐弘基等原先顶奉史可法不啻天人的一帮勋臣,也开始对史可法诟病连连,说什么可法渡江无功,不配当首辅。
幕后煽风点火的却是马士英。
在知道史可法他们拥了潞王监国后,马士英是又气又急,但却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因为,当初黄得功、刘良佐、朱纪等淮西兵将联名拥唐时,并不知道有个潞王逃出来,所以兵将们都以为是扶保大明。
但如今大明的江山有主了,唐王承继伦序又太低,法理上潞王就是直接登基都没有问题,况现在只是监国,故淮西兵将没有任何名义反对潞王。
大义不在,兵将们未必肯卖命,马士英也得妥协!
可他哪甘心手握重兵却不能干涉朝堂,自是不会满足几个空衔,于是,在魏炤乘的建议下,马士英竟以重金贿赂潞王身边的孙武进,请其能引他入内阁。
孙武进见钱眼开,立时答应,还真在潞王面前替马士英美言几句,结果第二天潞王朝会时提出此议,一帮东林党人大惊,以淮西直面闯贼,总督不可轻离为理由反对。
廷议不过。
孙武进也没办法,但十万两银子他是不可能退给马士英的。
钱没了,官也没弄到,马士英急眼了,竟让好朋友阮大铖在南都公然宣称凤阳总督不日将领大军至京师请监国校阅。
这个问题一下就严重起来,严重到孙武进得赶紧求援。
接到孙武进的“叫急”时,距离潞王监国已经过去七天。
“马士英想入阁,就让他入阁好了,谁那么多事?”
“这个孙武进怎么搞的,我让他去当秦桧,秦桧是什么?是权臣,是能说一不二的,怎的就叫人家给压制了?”
陆四寻思孙武进可能刚上岗,尚没适应工作需求。
不过马士英入阁其实是好事,因为他要还留在凤阳当总督对淮军才是坏事。
“还有,怎么就弄了个监国出来?要当就当天子,他朱常淓不想当这个天子,我就派别人去了。”
陆四骂骂咧咧,叫侄孙陆义良去拿笔和纸来。
想了片刻,拿起毛笔在大清德州知府张有芳的胸口上蘸了一下,然后在纸上写下红通通的“弘光”两个大字。
“拿给孙武进,半个月内潞王必须当天子,就用这年号。”
说完,陆四又挥了挥手,“叫扬州第四镇往天长方向动一动,摆出咱们要打淮西的架势出来。”
言罢,抬起一脚将就剩一口游气的张有芳踢下城墙。
德州,昨日光复。
.......
陆四爷于德州给父老乡亲作揖,言辞恳切:“望各位贤达能够至给《大流寇》三五个铜板的正版订阅,事关生死存亡,万请加急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