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1950年代以来模拟电视技术的逐步成熟,人们对数字视频和非线性剪辑的追求,就没有停止过。
在一些实力强大的厂商陆续推出自己的数字视频初步解决方案的同时,非线性剪辑领域也同样出现了堪称标志性的进展。
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成果来自乔治·卢卡斯的卢卡斯影业有限公司,它有一个名叫editdroid——剪辑机器人的系统,用尺码和12吋黑胶唱片相近,表面和音乐光盘类似的激光影碟,以及数据库。再配合其它手段,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非线性剪辑功能。
成立于1922年的rs——全美广播事业者联盟,在今年四月召开了nab年会,同时主办世界规模最大的广电仪器展览——“nab展”。editdroid和另外一个竞争对手ssor——蒙太奇画面处理器,同时登台亮相,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事实上,这些解决方案很难商业化为成熟的产品,因为其都属于用“土法炼钢”的方式弄出来的非通用解决方案。
在唐焕看来,这些数字视频和非线性剪辑领域的先行者当中,传统厂商虽然拥有技术实力,但却少了几分创造灵性;而像乔治·卢卡斯这些来自第一线的用户,倒是有了创造灵性,从而自发地展开研发,可又不具备足够雄厚的技术实力。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他们兼具技术实力和创造灵性。也未必赶得上还有行业眼光和资源整合优势的唐焕。
不管是数字视频,还是非线性剪辑,都需要结合多方面的成果。才能进入实用阶段。其在原本时空里是被动地自然发展;而现在则是被唐焕凭借这几年快速积累起来的资源提前催发。
就拿负责视频采集环节的d-vhs摄像机来讲,其镜头和成像器部分。与其它类别的摄像机差别不大,但在记录器部分上就凝结了模拟数字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即时无损压缩、录像带格式等等技术成果。
由于未加压缩的视频信息,码率达到了173mbit/sec,也就是21.625mb/s。为了把数据存储到94分钟的d-vhs录像带上,并为接下来的后期处理做准备,这些元素当中,任何一个都不可或缺。
而同时提供数字视频和非线性剪辑功能的digital-1系统,就更集大成于一身了。其相当于一台极其复杂的方圆服务器,被唐焕赋予了很多高端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技术。
比如说系统总线,其采用了方圆电脑最新设计的ure——互联标准架构即isa的32位版本isa-32。
方圆电脑架构的系统总线正式始于二代方圆个人电脑,甚至还和同期研发的ibm-pc的系统总线在名字上撞了车,后者叫做iture——工业标准结构,简称也是isa。
做为商战的一部分,两家公司也在专利上互吐口水,最后由于“互联标准架构”面世较早,蓝色巨人便悻悻地放弃了“工业标准结构”的名称,在下一代的ibm-pc/xt中直接叫做xt总线。目前的主打机型ibm-pc/at中,也顺势叫做at总线。
“互联标准架构”和“工业标准结构”除了总线简称相同之外,在技术规格上也有一些类似之处。比如最初的版本宽度都是八位,频率也和cpu的运行频率相同。
但两者差别也挺明显的,“互联标准架构”支持一定程度的“即插即用”,而“工业标准结构”就不具备这个特性了。
另外,由于ibm-pc使用的cpu是4.77mhz的intel8088,因此“工业标准结构”的频率也是4.77mhz,进而总线带宽为4.77mhz*8位/8=4.77mb/s。
而二代方圆个人电脑使用的cpu是8mhz的intel8088和mc68000,以及12.5mhz的mc68000等,所以总线带宽至少为8mhz*8位/8=8mb/s
这个差距不可忽视。因为调制解调器、网卡、声卡、显卡等扩展卡所连接的插槽,其另一头就是连接在系统总线上。进而对网络应用程序、游戏等软件的运行,有着明显的性能提升。
到了三代方圆个人电脑时代。“互联标准架构”和ibm的xt总线、at总线就更加渐行渐远了,盖因其进一步完善了“即插即用”功能,以及推出了16位版本的isa-16。
这也就意味着,在总线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数据吞吐量翻了一番,也就是计算机性能增加了一倍。
由于成本的制约,isa-16在方圆个人电脑产品线上应用有限,其大展身手的领域是方圆工作站和方圆服务器。
在完全32位的四代方圆个人电脑来临之际,做为技术预备的一个环节,isa总线也提前一步进化到了32位的版本——isa-32,并首先部署到高端产品线上的方圆服务器和方圆工作站当中。
isa-32有不少变化之处,比如除了数据宽度便为32位,从而总线吞吐量至少比isa-16翻一倍之外,它的运行频率也不再和速度更快的cpu保持同步。
换而言之,“倍频”的机制被引入了进来。
cpu和搭载内存控制器的北桥之间的总线,称为sidebus——前端总线即fsb。
从现在开始,isa-32和cpu的运行频率被fsb分割开来,cpu的速度由fsb和倍频决定。而isa-32则和fsb挂钩。
digital-1系统里就是这样的情况,其搭载的risc架构处理器holder,运行频率是40mhz。倍频为2,fsb和isa-32总线都是20mhz。总线带宽因此达到了20mhz*32位/8=80mb/s,为数字视频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holder处理器、isa-32总线、大容量内存、专门负责硬件编码解码的数字信号处理器,以及其它芯片,只是保证了digital-1系统具备足够强劲的性能,以处理庞大的数据流。
不过,还有一个容易产生瓶颈的地方也需要处理,那就是硬盘、cd驱动器、d-vhs录像带这些机械式的外部存储设备,不能拖了已经准备就绪的高速电子设备的后腿。
digital-1所使用的硬盘。是日本富士通制造的10.5英吋硬盘,唐焕拿过来又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技术,从而形成了一套可提供容量达到1338mb的企业级存储系统。
其中,最主要的技术有两项,一个是disks——独立硬盘冗余阵列即raid,另一个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即scsi。
顾名思义,raid就是用控制器把多块硬盘连接到一起,从而在容量、速度、安全性上提供更好的保障,digital-1系统的1.338gb硬盘容量便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
光有“大肚量”不行,还必须要有足够的数据传输速度。scsi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它是一种用于计算机和硬盘、软驱、光驱、打印机、扫描仪等周边设备之间的系统级接口标准。其定义了一套命令和通讯协议,通过独立处理器进行数据传输,具有速度快而稳定、cpu占用率等等优点。
事实上。这些技术早就在高端领域的方圆服务器、方圆工作站上应用了,要不然其凭什么对ibm的大型机、dec的小型机发起势头凶猛的挑战?
目前,scsi标准就已经进化到了第二版的scsi-2,相比于scsi-1,各项指标增倍,可同时连接16个外部设备,数据宽度16位,频率10mhz,从而提供的数据吞吐量达到了10mhz*16位/8=20mb/s。
而带宽达到了80mb/s的isa-32总线。也为scsi-2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足够空间。
在digital-1这个性能强劲的硬件平台上,运行着方圆电脑体系中最强大最稳定的操作系统万象。它可以无缝地驱动各种硬编码、硬解码等处理芯片,为视频处理软件提供最佳的实时响应性能。
当然了。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也不可缺少,电视台里的编导完全可以仅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需要,通过鼠标进行直观的操作。
数字视频是非线性编辑的基础,有了它便可以通过直接输入时间码或者其它描述性元数据,访问到任何视频帧,而非必须通过观看整个片段来寻找想要的视频帧。
这其中会牵扯到一个“随机访问”的机制,内存、硬盘、光盘都可以做到“随机访问”,而录像带则属于“顺序访问”。
好在,相比于那些非数字存储的录像带格式,d-vhs录像带在进行数据检索的时候,也能够在速度上从时间码等描述性元数据得到增益。
通过使用adobe的视频处理软件,进行非线性剪辑后,最后节目按照ntsc制式的720x486或者pal制式的720x576分辨率,存储到廉价的录像带或者有些小贵的光盘上。
不过后者有一个明显的好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