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要进入六月。 长安的天气越来越闷热难耐。 夏蝉嘶鸣,此起彼伏。 给人一种嗓子都要冒烟的感觉。 除非下一场暴雨,才让人感觉稍微清凉一些。 每年盛夏之时,是北方雨水最多的时候。 对于农作物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事是有雨水灌溉,能够保证作庄稼生长。 可一旦雨水过量,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洪水肆虐,泛滥成灾,就会冲毁屋舍,淹没粮田。 幸运的是,这几年来,大周境内没有发生大型洪涝灾害。 当下。 黄河下游的河道和入海口与后世基本一致。 在此之前,有史记载的也就西周,汉武帝,东汉初年,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改道。 远不像宋朝以后,流行“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 尽管如此。 宇文衍在亲政后,特别重视各地的河道疏浚,河堤建设。 特别是黄河下游各州,河道工程是官员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是一个天时地利的历史节点。 从天元元年起。 宇文衍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最为重要的农业。 开荒垦田,减赋免税。 推行先进农具和沤肥之术,普及耕牛入户。 使得农业在短短四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粮食总产量翻了两倍不止。 百姓暂时解决温饱问题,不再流离失所,逐渐安居乐业。 从而产生连带积极效应。 那就是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 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社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这正是宇文衍希望看到的。 上善殿。 小皇帝悠闲地泡着功夫茶。 墨言在一旁给他诵读各地奏章。 宇文恺汇报了河套三城的施工进度。 自从大周与突厥和亲之后,宇文衍决定在朔方,五原,云中三郡修建三座边城。 已经过去将近一年时间。 三座边城同时开工,先筑城墙和瓫城,再逐步完善城内设施。 如今城墙已经拔地而起,正在修建城门楼及角楼。 城池得与周边地形连为一体。 共同筑起坚实的防御工事。 宇文恺严格按照宇文衍吩咐,每天中午给服役的百姓加餐。 主食是粗面馍馍。 配菜是各种弄干净的猪羊下水,放油加各种大料与萝卜,菘菜一起炖煮。 役力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平时被丢掉的下水料,竟然如此美味。 这么丰厚的油水,他们一年到头也尝不到几次。 虽然每人两个粗面馍馍,只能吃个六七分饱。 但比起他们自带的吃食,不知道要好多少。 服役还能混到这么一顿吃的,这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事。 宇文恺当然不会错过这等给小皇帝涨粉的机会。 登高一呼,直言这是皇帝特意交待的。 说是不能让百姓们饿着肚子做工。 这几年来,朝廷推行一系列惠民策令。 百姓们把所有恩德全都归于宇文衍头上。 几乎家家户户都为其设长生牌位。 经宇文恺一润色,小皇帝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起来。 役力闻言,无不感激涕零,向南跪地,高呼万岁。 一个天命所归,高高在上,日理万机的帝王。 竟然关心最底层“贱民”的肚子问题。 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无上的明君,圣君! 然而,惊喜还不止这一顿饭。 民夫服完二十天的劳役后,采取自愿受雇的形式继续做工。 每天工钱二十文。 也就是说两天半能挣一斗米,一个月不到就能买一石粮食。 消息一出,服役的役力顿时炸开了锅。 特别是家里劳力充足的农户,哪怕让一人长期在工地做工,也不会影响家里耕作。 这样的好事,亘古未有! 也正因如此。 三处工地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奇观。 所有役力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嘴里喊着整齐有力的号子。 没有一个人偷懒,摸洋工。 也没有监工凶狠无情地打骂声。 为了二十文的工钱,同时也感激皇帝圣明。 役力们齐心协作,格外卖力,施工效率大幅提升。 宇文恺这个工程大师起初都被吓一跳。 没想到陛下的这一举措,竟然让服役百姓的积极性产生了质的变化。 心底对宇文衍的敬佩又增加了几分。 他被小皇帝钦点,从建造冶铸作坊,到改造驿站。 修筑张家口大境门,现在又负责河套三城的建造。 在其内心,早把小皇帝视作人生中的伯乐。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不知不觉间,宇文恺就成了宇文衍的铁杆粉丝。 “陛下,这两份是从居延城和大境门传回的消息……” “念!” 对于河套三城的进展,小皇帝很是满意。 大周一片祥和,欣欣向荣。 北方的大漠草原却是风声鹤唳,战乱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