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喧赫的午后,东宫内充满了紧张的氛围。 李亨凝视着面前的众臣,心中有种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 高适率先打破沉默:“殿下,敌方已有意图跨境骚扰,李瑁那边的动静不小,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负责内务的御史中丞张九龄适时说道:“殿下,安禄山寄希望于李瑁,在我看来是想拉拢势力。我们应尽快与阳翟方向联络,加强防御。” 李亨抬起头,眉目间带着深思,点了点头说:“确实需要做好防备。但不仅如此,我需要你们思考,如何将局势引向对我们有利的方向。” 军机大臣薛登附议:“殿下说得对,安禄山与寿王的联盟并不稳固,我们可以暗中制造隔阂,加以利用。”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侍卫匆匆而入,躬身奏报道:“殿下,外面有一名急使带来了重要消息,他要求立刻面见。” 李亨神情一凛:“让他进来。” 急使风尘仆仆地踏入殿内,将手中密函呈上:“殿下,南方突然出现了一股叛军,来路不明,形势十分危急。” 李亨接过信函,紧皱的眉头显示出他内心的震惊。 南方本是大唐的稳固之地,如今竟然冒出叛军,而敌军可能早已蠢蠢欲动。 “此事非同小可,必须尽快处理。”李亨面色凝重,转身对高适说,“立即点齐精锐,必要时调遣边军助阵。” 高适领命而去,迅速筹备。 与此同时。 李瑁在寿王府中也接到了消息。 他并不意外,但心底仍感到不安。 南方的叛军让原本紧张的局势变得更为复杂。 “王爷,这或许是安禄山的诡计,他可能希望通过叛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阿福站在一旁,紧张不已。 李瑁的脸色略带阴霾:“这可是双面刃,若妥善运用,却能为我所用。” 阿福狐疑地看着李瑁,“王爷的意思是?” “我们何不乘势而动,假意示弱,引蛇出洞。”李瑁略带微笑。 这样的计策虽冒险,但如今看来似乎是一个化解危机的妙招。 不久后,太子东宫的会议依旧在持续。 “殿下,是否该派遣使者,和寿王合作共制叛军?”张九龄提出了一个建议。 李亨思索片刻,语重心长地说:“那便派遣一位信任之人出使,务必找出叛军与安禄山之间的联系。” “由谁去合适?”张九龄不自觉地又问。 李亨沉声道:“就让高适前去。这件事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接下来的时日中,消息不断地传回,令人措手不及。叛军的出现不仅让李亨警觉,更让安禄山感到不安。他深知,此时若不及时行动,恐将陷入困境。 安禄山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心绪不宁。他望着手中的信件,紧锁眉头说道:“李瑁能否如他信中所说,助我一臂之力?” 幕僚小心翼翼地给出自己的看法:“将军,或许现在是考验他忠诚的时候了。” 安禄山深吸一口气,命令道:“传信给李瑁,告诉他若能协助和平定叛军,他的条件我会尽量满足。” 夜晚, 李亨立于东宫高台,心中充满疑惑。 高适前来复命:“殿下,寿王那边也对叛军有所动作,我们的人目前已经嵌入实现协作。” “很好,如果条件允许,务必借叛军之手引动安禄山。”李亨沉声下令。 张九龄补充道:“不妨借此机会加强内部团结,确保不惧后患。” 李亨点点头,语气坚定:“即便危机四伏,我大唐亦绝不轻言放弃,应当为天下共治。” 与此同时,李瑁在得知了叛军的真实动机后,心中所想愈发坚定:如能控叛军之势,安禄山将无还手之力。 “阿福,继续打探叛军的底细,看看是否还有可乘之机。”李瑁命令道。 “王爷,我们一定会查清,以备不时之需。”阿福信心满满。 …… 经过王太医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古籍中寻找到了治疗中风的偏方。 王太医冒着杀头的风险给李隆基试了几天古方汤药。 喝过之后,终于能够动作幅度大一些,不用人扶着也能坐在龙椅上,说话吐字也清楚了许多。 在朝堂的金殿上,李隆基端坐于龙椅,神情凝重地审视着自己的朝臣们。 南方叛军的消息如同一声震雷,搅动着整个朝堂的气氛。 “太子,”李隆基微微抬手,示意李亨上前,“叛军情况如何?” 李亨行至殿前,恭敬答道:“父皇,南方的叛军来路复杂,目前尚在调查其背后的真正力量来源。但已派出精兵协同地方守军,务必尽快平定。” 张九龄站出来附和:“圣上,当务之急是彻查叛军与其他势力的潜在联系,以防腹背受敌。” 李隆基沉默了一会儿,点点头:“既然如此,务必要彻查到底。若有勾结,绝不轻饶。” 就在这时,门外一阵骚动,李瑁被召唤进殿。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