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4岁那年,去上学前班的第一天,似锦不是揪小朋友小辫儿,就是敲小朋友头,甚至抓小朋友手咬个牙印……搞得小朋友们一见到她,就吓得嗷嗷大哭。 她却像得胜的大将军,高昂着头,手插进裤兜里,望着他们哈哈大笑。 急得钱程一步都不敢离开她,总紧紧拉着她的小手,不让她惹事儿。如果似锦惹了麻烦,他还要一会儿给这个道歉,一会儿又安抚那个被惹哭的小朋友。这一天下来,可把他给累坏了。 似锦倒是很听她哥的话,但错眼儿不见,她又兴风作浪,搞得小钱程苦不堪言。 晚上一放学,钱程拉着似锦回家,一见到程翠,就委屈地“昂”一声哭开了:“妈妈,我都不想管似锦了,人家的妹妹都好乖,就我的妹妹不听话。 她老是惹事儿,老欺负别的小朋友。我一个劲儿的都在给她收拾烂摊子,把我都快累坏了。别人都说我妹妹是坏蛋,啊啊啊……”程翠和王秀荣听了都笑起来。 程翠给钱程擦擦眼泪,说:“你说妹妹不好,那我们把妹妹送给别人吧!送给别人就不烦你了。你同意不同意?” “不,不要送!”钱程哭着摇摇头。 “你不是说妹妹不好吗?那咋还不让送呢?” “我……我……我舍不得!我怕我不在身边,别人会欺负我妹妹!”钱程伤心地哭着,那神情仿佛妹妹真被送人了。 “哥不哭,哥不哭了,我不惹事儿了!我乖,我听哥的话!”似锦用胖乎乎的小手给钱程擦着眼泪。 看着这会儿又变乖的妹妹,钱程又笑了。他摸着妹妹胖乎乎的小脸蛋,理顺妹妹已经弄凌乱的小辫儿。拉着她的小手,开开心心玩去了。 “真是“一物降一物”啊!你看,她再调皮,再犯浑,但她很听他哥的话!你说这怪不怪?”程翠笑着说。 “是啊!你看她再横再闹,说的不听,打的也不听,但只要说她哥来了,她就会立即停止哭闹,然后拉着他哥去玩儿。 家里吃啥东西她都会想着给他哥留一份。”王秀荣补充着。 说到似锦的闹腾,王秀荣就头疼。 有一次半夜醒来,一直哭着要哥。气得王秀荣把她屁股都打肿了,但她依然没有停止哭泣。最后没办法,李根还是去程翠家,将熟睡的钱程抱回家才解决问题。 似锦一看到钱程,就马上停止哭泣。还悄悄对妈妈说:“哥睡了,不把哥惹醒!”王秀荣接过李根怀里的钱程,放在似锦身边。 似锦立马躺下,她乖巧地挨着钱程,轻轻拍着她哥的小肚皮,说:“哥哥宝宝乖,睡觉觉!”她拍着拍着,拉着钱程的小手呼噜呼噜就睡着了。 李根和王秀荣对望一眼,无奈地笑了。这孩子把两口子折磨得可不轻呢! 望着两个开心玩耍的孩子,两个妈妈开心地聊着。 “ 这俩孩子跟前世认识一样!莫非他俩没喝孟婆汤?” “嗯,我也有这个感觉。” “哈哈哈······” 两家关系极好,钱程爸爸钱大贵和似锦爸爸李根有着过命的交情,两人比亲兄弟还亲。程翠又是似锦妈妈王秀荣娘家嫂子的堂妹,所以两家是有亲戚关系的。 王秀荣一直拿程翠当亲妹妹。似锦的衣服穿小了全都给了钱程妹妹钱满,而钱程身上的衣服也多是似锦哥哥李虎穿小了给他的。 日子虽然清苦,但两家互帮互助。在农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还算不错! 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就在这个暑假,他们还天天去野外捉知了猴,扒蜈蚣······孩子们还计划用这些卖的钱给两人各买一个海绵文具盒和一个硬壳笔记本。 毕竟马上要到大城市上学去了嘛! 和哥在一起的时光是多么快乐呀!可是…… 不敢往下想,李似锦穿过巷子,飞快跑回家,顾不上满脸满身的汗,她急急走到父亲面前,气喘吁吁地问:“爸,我们家有没有钱呀?” “似锦,怎么了?你虎子哥今年上大学,你今年上高中,学费我已经给你们预备下了。但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钱程爸抢救的时候,多余的钱我全部借给他家了。 你问这个要做什么呢?”李根不解地看向女儿。 “我哥他……他……他可能上不了高中了。”似锦哽咽了,“他们家,应该是没钱了。” “哦,这样呀,上学还有近10天,我来想办法,似锦呀,你不要难过了,我一定想办法帮你哥把这个上学的钱凑齐,这两天你就在家安心学习。 先不要去找你哥,以免触碰他的伤痛,好不好?我去跟你妈商量一下,想想办法,你不要着急,没事儿的!”李根轻声安慰女儿。 “嗯呐,谢谢爸!”听完父亲的话,似锦这才抹了一把脸上的汗,长长呼出一口气,放心去学习了。 “啪”李根点燃一根自卷的土烟,狠吸一口,“咳咳……”烟味儿呛得他直咳嗽。 家里还有百十斤油菜籽,本来打算榨油吃的,现在先卖了凑钱吧。还有两只半大小猪,本来打算养到过年杀了卖点钱,还能吃上猪肉的,现在也卖了吧。 还有几只老母鸡,唉,算了,鸡卖不到几个钱。家里还有啥东西能卖呢?…… 李根一边思忖着一边吐着烟圈,直到烟吸完了烧到他的手,他才“哎呀”一声立马将烟头扔到地上,脚踩上去,把烟头反复擂擂,以防死灰复燃。 沉思了好一会儿,他决定跟她老婆商量一下,让王秀荣回娘家筹借。走到厨房,看到老婆还在忙活。 他将钱程的事儿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她,夫妻俩商量了一会儿,最后一合计,决定这两天两人分头行动,尽快将钱程的学费凑齐。 他们是看着钱程长大的,他们早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了。“绝对不能耽搁孩子上学,这么好的孩子!耽搁了就太可惜了!”李根夫妇想法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