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朱元璋大吃一惊。 蒋瓛以为朱元璋没有听清楚,便详细地说了一下情况。 “昨日科举放榜之后,有好事者发现此次上榜的新科进士,清一色均为南方籍贯。” “而来自北方的举子却是一律名落孙山。” “这种情况可以说,在有科举以来是绝无仅有的。” “这些落第的北方举子现在都聚集在皇宫门口跪着,他们集体写了一道奏疏。” “控诉主考官刘三吾大人、副主考白信蹈大人和监考主官韩宜可大人徇私舞弊。” “还叫嚷着说他们三个南方人早就收取了好处,肯录取我们北方举子才怪。” “这事情一出就弄得满城风雨,不明真相的百姓们也在街头巷尾议论此事。” “而当务之急,得先处理宫门口这些北方举子,臣特来请示陛下旨意!” 听完蒋瓛的汇报,朱元璋确信这日记所写的事真的一一应验了。 他只觉得大脑一阵嗡鸣, 手竟然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 呼吸都开始变得粗重、沉闷起来。 这日记本究竟是何神物? 到底是谁在写着日记? 居然能把还没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了? 冷静! 咱得冷静下来, 去好好研究研究。 但现在得先处理事情。 于是他开口厉声道。 “旨意?咱现在还能怎么做?” “他们都是读书人,难道你还想让咱动武不成?” “你即刻去宫门口收下他们的奏疏。” “并传咱口谕,告诉他们朕定当彻查到底,给所有举子一个公道。” “是!” 蒋瓛领命赶紧退下,生怕再惹朱元璋不开心。 “来人。” “去吏部把今科进士的履历信息都给咱调来。” “还有三个主考监考官的也一并调来。” “把允炆他们都给咱召来。” 这么大的事情正是培养皇太孙的好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 趁着朱允炆他们还没到的空档, 朱元璋又开始翻看日记, 他左翻右翻,正着看,斜着看。 又拿到窗边对着太阳翻看着。 结果很遗憾, 日记里并没有出现新的内容。 随着朱元璋的指令一到达, 正在上课的朱允炆和黄子澄便立马停课过来应召, 礼部尚书茹瑺,左都御史詹徽也差不多同一时间到达。 “臣等拜见陛下。” 朱元璋摆摆手。 “勿需多礼!” 只见朱元璋把一张密密麻麻写满字的纸递给朱允炆,咬着牙继续说道。 “你们给咱睁大眼仔细瞧瞧。” “这份是所有新科进士的籍贯汇总。” “状元陈安是福建闽县人,榜眼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探花刘仕谔是浙江山阴人。后面的进士也全是南方人。” “朕如果记得没错,那刘三吾是湖南人。” “这清一色的南方人,咱看了都觉得有猫腻。” “事情闹到这一步,你们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你们现在给咱拿出个解决办法。” 茹瑺、詹徽等人闻言一颤。 您老人家不讲武德啊, 怎么把这事儿全赖到我们头上了? 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南方学子在科举考试上都要比北方人更加有优势, 科举出现进士南多北少局面也正常的, 而这次科举取仕能出现这种全南方进士的“胜景”也是前所未有。 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啊。 再说了,殿试也是您老人家亲自上阵考校过的,确认无误的。 现在出了问题锅全部我们来背? 众大臣畏惧朱元璋的天威,只敢暗自腹诽着。 在众人沉默思索之际, 皇太孙朱允炆率先开口发言。 “禀皇爷爷,孙儿认为此事应彻查到底,将结果如实公布以平息众北方举子之怒。” “还有,孙儿相信刘老大人的为人,他性格耿直,不重私利,此番彻查也也能为洗刷他的清白。” 黄子澄与刘三吾素来不和,准备趁机落井下石。 他听到朱允炆为刘三吾求情的话眉头一皱, 旋即明白过来, 太孙这是感念当初刘三吾在朱元璋面前力挺他当太孙的恩情。 现在这是投桃报李。 太孙的面子不能驳,这次便宜你这老小子了。 当即附议,说道。 “臣也主张好好彻查一番,把真相公布给天下人所有人看。” 茹瑺和詹徽也跟表态。 “太孙说的有理,臣等附议。” “让锦衣卫、御史们、翰林院学士们都跟进好好彻查一番。” 朱元璋听到“御史”两个字,突然灵机一动。 随后点头说道。 “这刘三吾为人忠贞耿直,主持过大明立国以来的历届科举,可以说是我大明科举的奠基人。” “朕也是相信他,才让他一直担此重任的。” “现在彻底地查一查对他,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