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医院那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日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倾洒在锃亮的会议桌上,映照出一片紧张又热烈的氛围。 医疗团队身着整洁的白大褂,胸前的听诊器随着身体的轻微动作晃动,龙泉生物的科研人员则抱着厚厚的文件资料,行色匆匆地鱼贯而入,围坐在摆满病历的桌前。 墙上那块占据大半墙面的大屏幕,投影着密密麻麻的患者报名信息汇总表,姓名、年龄、患病种类、抗癌时长等信息,像一列列等待检阅的士兵,接受着众人审视的目光。 “初期癌症患者的样本可不能少,他们处于病情萌芽阶段,能直观反映技术对病程前端的干预效果。中期的更得纳入,病情有了进展,变数增多,是检验技术稳定性的关键。”科研团队的灵魂人物陆鸣,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眉头紧皱,修长的手指快速翻动着一叠叠病历,边看边条理清晰地分析着, “但重中之重,得是像胰腺癌、骨癌这类公认棘手的病症,数据越难啃,攻克下来才越有说服力,也才能真正彰显咱们这新技术的‘威力’!” 话语掷地有声,周围人纷纷点头,紧接着便是一阵你来我往的激烈讨论,不同见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权衡利弊许久后,十个承载着希望与使命的名字,被郑重敲定下来。 龙泉生物与龙泉医院战略合作的第一次线动机器人手术的消息仿若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各地医疗圈,那些平日里忙碌在一线的医疗团队们,就像被一块强力磁石吸引,纷纷来电询问观摩事宜。 线上观摩渠道在技术人员争分夺秒的搭建下,迅速成型,一条条线路、一个个端口,如同搭建起一座无形的“知识桥梁”,连接着五湖四海的医者之心。而那些距离近、行动力强的同行们,则马不停蹄,风尘仆仆赶来,行李箱的滚轮在医院走廊上辘辘作响,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期待,谁都不想错过这场极有可能改写医学史的手术盛宴。 手术当天,上官村的陶大娘所在的病房里,弥漫着一股别样的温馨与坚毅。陶大娘靠坐在病床上,身上的病号服虽略显宽大,却遮不住她那股子精气神。旁边围坐着家人,上官村的吴书记坐在最靠近床边的椅子上,双手紧紧握着陶大娘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担忧与关切。“ 陶大姐,您要不第二个手术?”吴书记眉头紧锁,略显担忧。 陶大娘一听,眼睛一瞪,拍着胸脯,那架势像极了即将冲锋陷阵的无畏战士,“ 我都抗癌三年了,啥风浪没见过!这癌细胞扩散得再厉害,我也没怕过。这十个人里我岁数最大,如今能给医学进步出份力,我第一个上,没得商量!” 话语铿锵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然,把一屋子的担忧都震得散了几分。 此时,龙泉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进出出,有条不紊地做着术前准备。护士们推着装满消毒器械的小车,那刺鼻的消毒水味,像一层无形的“保护膜”,弥漫在空气里。主刀医生身姿挺拔,站在洗手台前,眼神专注而冷静,双手在水龙头下反复冲洗,随后接过助手递来的无菌手套,利落地戴上,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流畅。 随着陶大娘的进入,手术室那扇厚重的门缓缓关上,红灯瞬间亮起,刺目的光芒像是在宣告一场无声的战斗正式打响。 观摩室里,各地赶来的医疗人员、线上同步连线的医者们,此刻都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大屏幕上,屏幕里,手术器械闪烁着冰冷的寒光,那小小的线动机器人被小心翼翼安置在注射器中,随着推杆轻推,它仿若一个肩负特殊使命的“微型特工”,顺着静脉血管,凭借精妙编程设定的路径,灵活又精准地“游”向病灶。它的“身体”在高清镜头下,呈现出精细构造,纳米材质外壳泛着微光,携带的药物舱与干细胞储存室紧密贴合,确保在抵达“战场”的第一时间,就能火力全开。 15分钟的手术,在众人紧张又期待的注视下,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可看着屏幕里机器人高效运作、手术步骤行云流水,又仿若转瞬即逝。手术室门再度打开,主刀医生满脸的笑意,“手术很成功,大娘目前状况良好,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没有任何不适!”话音刚落,病房里瞬间被欢呼声填满,观摩的人群也爆发出阵阵如雷掌声,线上弹幕像雪花般疯狂滚动,满是惊叹号与夸赞之语,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激动。 一上午,手术室里像被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一台台手术紧密衔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奇迹如同被按下了重复播放键,不断上演。小小的机器人一次次以吞咽、注射等不同“入场方式”,顺利抵达病灶,那破壁瞬间,仿若微观世界里的精准爆破,释放出强大能量,紧接着切除病变组织、植入干细胞促进再生,动作一气呵成,流畅得如同一场完美编排的舞蹈。每完成一例,手术室走廊便会被掌声、惊叹声环绕,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