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什么在众多外资品牌中,山姆会员店能够独树一帜,持续吸引中国消费者? 很多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都过了最辉煌的时刻——大部分行业都是国货品牌崛起,不断侵蚀外资的市场份额。这里面有少数几个例外,其中就包括山姆会员店。 这两三年来,我每一次去山姆会员店购物,眼前都是人山人海。每次去看到大家踊跃消费的景象,我都有种错觉:经济发展正在欣欣向荣。当然,并不是经济环境真的有多好,而是山姆店这个企业走出了自己的独立曲线。 更加厉害的是,山姆店里面这种人山人海的景象,还是仅付费会员才能进入的前提下实现的。 山姆的会员每年需要续费,这种会员制的模式在国外比较成熟。除了山姆以外,大家非常熟悉Costco也是这种模式。这种会员模式和很多企业说的「会员制」有明确区别。 山姆的会员制是一个硬性的进门标准,它几乎是没有额外福利的,单纯你不是会员就不能进去买东西。很多企业的所谓会员,都是免费送的,就是找个借口多送点优惠券,希望用户再回来。直到今天,没有哪个中国消费企业成功学会这个付费会员才能进门的商业模式。 这样的模式会催生出很多人没有成为会员、但也想买东西的需求。大量代购业务应运而生。根据我们调研,山姆生态里收入最高的一个代购企业,每年收入在几个亿的水平——这样的体量都不能称为一个小生意了。 在山姆店业绩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它会不会对这种代购的现象赶尽杀绝呢?我的答案是不会。 代购的存在对于山姆店来说有独特的价值。 第一个价值,是使得山姆还没有开店城市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山姆的产品。山姆虽然从96年就开始进入中国,已经差不多30年,直到现在它才进入了25个城市,开出了不到50家店。 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量的二三线城市,它并没有山姆店的存在。例如说整个东北三省里,只有辽宁省有山姆,那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消费者,他们要买山姆的东西只能依靠代购。 其实也别说低线城市了,哪怕是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它也没有山姆店,所以香港的街头也出现了山姆的代购店。 早年山姆在中国是买地来开店的。随着地产价格上升,现在它跟各地的政府合作拿店,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会给到低廉的租金。要开一个山姆店,配套需要的停车场面积甚至比门店的面积还要大。这种情况下,寸土寸金的香港很难开得出来。 为了让所在城市没有门店的消费者也能体验到他的产品。代购的存在对山姆来说是有好处的。 当然,代购也会给山姆造成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代购有时采购量太大了,使得正常消费者买东西的时候会缺货。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东西的时候没有货是体验最差的,甚至比折扣不多体验还要差。 我调研时发现,山姆面对这种情况的策略就是去「招安」代购,让他们提前报备。山姆根据代购的采购量去提前备货。 山姆怎么知道谁是代购呢?实际上非常简单,正常人买东西一个月是不可能买几万块钱以上的。山姆设置一个金额,如果某张会员卡,他每个月的采购金额超过这个限度。那山姆就会主动跟他联系,沟通清楚是不是一个代购公司。 这是第一种情况,山姆的代购还有第二种情况就是薅羊毛。 虽然所在城市有山姆会员店,但是很多消费者依然不愿意掏每年几百块钱的会员费,而是找人代买。对于这部分薅羊毛群体,如果他们仅仅在线上下单,山姆很难管得着。例如说我是会员,我买好东西之后分给朋友,山姆没法管理。 山姆对于这种羊毛党的管理,主要集中在线下门店。我们家山姆会员是我来办的,有一次我的家人到山姆店逛街,但我没有去。在这种情况下办卡的人没有来,山姆店是禁止我的家人进入的。 为什么对这种线下进店的管理这么严格呢?多点人去买东西不是对他的生意更好吗?核心原因在于,山姆非常注重线下店的逛街体验。需要会员卡的情况下,门店每到周末都已经人满为患了,可以想象一旦放开,整个空间会非常拥挤,体验很差。 山姆的竞争对手是盒马,盒马线上消费的比例非常高,将近70%,所以盒马的用户大概率是不爱逛线下的。 山姆的策略是希望线上和线下的消费更加平均,最好是五五开,所以它在线下设置了专属商品,例如说像寿司、烤鸡腿、牛肉卷这样的熟食,只有到线下门店才能买到。其次呢,它还设置了很多试吃的摊位,一家老小一起去逛,尤其是小朋友会非常喜欢这种试吃的体验。 这些都是山姆为了吸引会员常来线下,所设置的线上没有的用户体验。这就解释了山姆的会员费为什么从来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