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奴骑兵听到收兵的号角之后,如同潮水般的退去,留下了一地的尸体。 面对建奴骑兵的撤退,明军衔尾追杀一段距离之后,和建奴骑兵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毕竟两条腿是跑不过四条腿的。 所以明军没有再浪费力气再继续去追击,而是停下脚步,快速的为自己手中的火枪填装子弹。 然后举枪射击。 “砰砰!” 战场上传来稀疏的枪声。 而后,枪声越来越密集。 “砰砰砰!” “砰砰砰!” ……… 如同鼓点一般。 亲卫营、左卫营和克虏军的将士们,全部都举起了手中的火枪,瞄准后撤的骑兵便开始开枪。 枪声很密集,但是却很杂乱,因为所有的射击都是自由射击。 对于明军士兵来说,现在就像是在打猎一般。 枪声不断响起,虽然谈不上准头,但是总有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情况。 一波子弹射出去,也会将不少建奴骑兵击落坠马。 但是,留给明军开枪的时间并不多,因为燧发枪的射程有限,加上建奴骑兵跑的也快。 几十息之后,建奴骑兵便逃出了火枪的射程。 亲卫营等大明士兵见到这种情况之后,自然不可能再平白无故的浪费火枪子弹的,所以便停止了射击。 枪声戛然而止让后撤的建奴骑兵心安不少,还没等他们长出一口老气。 “轰!”的一声,让这些建奴骑兵精神再度紧绷。 不由的用力拍马,希望能再快一点。 建奴骑兵逃出了火枪的射程确实不假。 但是,别忘记了他们还在太子上大明北海舰队战舰火炮的射程范围。 一直使用千里目密切战场形式的戚振山发现建奴后撤以后,立刻命令各战舰调整火炮角度,对准撤退的建奴骑兵。 等待建奴骑兵和自己人分开安全距离之后,立刻下令所有火炮开炮。 戚振山觉得自己非常有必要用炮弹送一送后撤的建奴骑兵。 最好能够一步到位,直接把这些狗娘养的建奴骑兵送上西天。 第一颗炮弹在撤退的建奴骑兵中炸响之后,接二连三的炮弹不断的落入撤退建奴骑兵人群中,越来越多。 建奴骑兵撤退的时候人群的密度没有进攻时候的密度大,炮击所带来的杀伤效果自然也没有之前的好。 但即使这样,每一次炮弹在建奴骑兵人群中炸开的时候,还是会收割掉几个建奴骑兵的生命,甚至是十几个。 炮击让本来准备松一口气的建奴骑兵再次紧张起来,每一个建奴骑兵都知道,要以最快的速度离开明军火炮的射程,不然保不准下一个被炸飞的就是自己。 所以这些建奴骑兵不断的拍打身下战马,希望快一点再快一点,想要以最快的速度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轰轰轰!” “轰轰轰!” “………” 戚振山也指挥着北海舰队的战舰,以最快的速度发射炮弹。 他也明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痛打落水狗的机会可不多。 战舰上的炮手们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这一波炮击又带走了几百个建奴骑兵的生命。 骑兵毕竟是骑兵,是有马的,看着就很不爽。 步兵没有马,看起来确实不一样。 步兵跑不过骑兵是客观事实,所以当建奴骑兵冲出北海舰队火炮射程的时候,这场攻防战也算彻底落幕。 此时的天色已来到傍晚,残阳如血,西方的天空被染成血红的一片。 太子河北岸的大地也是如此,建奴骑兵的鲜血、大明将士的鲜血、马匹的鲜血,将这片战场的黑土地染的暗红。 在夕阳的映射下,尸横遍野的场景让人内心一震。 建奴虽然被打退了,大明获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大明对建奴的第二次辽东之战也算来了开门红。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战争不计其数。 在大明的史书上,史官们也一会用一句,崇祯十六年秋,监国太子朱慈烺代天子征讨建奴,于太子河畔,大败建奴,斩首无数。 就这样一句简单话的背后,却是无数生命的凋落,多少个母亲失去了她的儿子,多少个孩子失去了他的父亲。 朱慈烺站在战场之上,放眼望去。 士兵们正在配合着军医打扫收拾战场,救治伤员,耳边不时传来阵阵痛苦的哀嚎。 这一战,大明虽然胜了,但也是惨胜。 尤其是第一次上战场的左卫营,伤亡严重。 一具具大明战死士兵的遗体被整理出来,然后将进行焚烧。 战争还在继续,朱慈烺没有办法将他们的遗体交给他们的家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他们的骨灰带回去。 叶落归根,让这些大明好儿郎的英魂回归故里,是他们应该享受的待遇。 历史虽然不会着重描写记载这些英雄的事迹,但是他们的名字将会永久的镌刻在大明英雄纪念碑上,永久享受世人的尊敬。 见到此情此景的朱慈烺,内心想法十分复杂。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有些仗必须要打,有些仇必须要报! 朱慈烺握紧双拳,血债必须要血偿。 为了避免华夏民族以后所遭受的苦难,现在就必须要灭掉那些对神州大地垂涎三尺的豺狼虎豹! 一直到深夜,亲卫营、左卫营和克虏军以及所有的辎重补给全部渡过了太子河。 士兵们手持的照明的火把,照亮了整个太子河北岸。 对于战场的清扫,伤员的救治工作也结束了,伤员很多,把随军的军医都累瘫了。 但是在救治工作结束之前,没有一个军医休息,他们始终在忙碌着。 他们尽最大的能力来救治伤员,得益于酒精的使用,受伤士兵的伤口表面第一时间便得到了消毒,这极大的防止了二次感染。 虽然以大明现在的水平,还搞不出来青霉素,阿莫西林一类的消炎药,但是在朱慈烺的指导下,皇家医学院已经开始使用大蒜素。 外伤比较严重的士兵,在第一时间就服下了大蒜素,这极大的提高了受伤士兵的存活率。 太子河北岸,明军驻地大营,朱慈烺的营帐内。 一场战后总结会议正在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