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武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场指挥官,对袁桥镇和浏河南岸的防御部署,可谓是极为周密。 如今,两边的兵力对比明面上虽然悬殊。 但他凭借过硬的军事素养,将手中的三个中队安排在不同的位置,愣是死死遏制住了两支加起来,兵力实际上超过五千士兵的国军。 当然,他实际上要对付的,其实只是袁桥镇里的陈望一部。 但他此刻还没有意识到。 野田武二将实力最强的一个中队放在袁桥镇北面,分在左右两翼,这是他用来封锁陈望部后路的主力。 而另外一个建制完整的中队,则被部署在浏河南岸,那里是他认为最可能发生大规模交战的地方。 不仅如此,他还将机枪中队的三个小队打散。 除了一个小队留在指挥部外,另外两个小队,分别加强到浏河南岸和袁桥镇北面的步兵中队中,使他们的火力更加强大。 而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机枪中队的弹药小队,此时也已经被他部署在浏河南岸。 野田武二似乎认为——浏河北岸的那两个团,才是他面临的最大威胁,袁桥镇内的国军,绝不会主动出击。 当然,为了稳妥起见,他还是从部署在北面的两个中队中,各抽调了一个小队,留在了袁桥镇南面,加强临时指挥部的防御力量。 指挥部周围,野田武二一番整顿之后,防御力量同样不容小觑。 他直接让所有的后勤单位——运输中队、大队部等非一线战斗人员扛枪上阵,将他们也纳入了防守体系中,大大增强了防御兵力。 野田武二对此有着充分的自信,此时日军士兵的战斗素养极高,即便是非一线战斗人员,也具备了极强的实战能力。 要知道,一个完整的日军中队就足以牵制国军的一个团。 这也是野田武二的底气。 凭借这些部署,他自认为已经完全可以牵制住袁桥镇内的国军,甚至不只是两个小时。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张振东的突袭行动,在一开始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突击队凭借着军卡,在袁桥镇南面快速机动,直接撞进了日军的外围防线。 军卡上,二十多挺轻重机枪火力全开,子弹呼啸着从枪口喷射而出,瞬间将日军部署在最前线警戒的哨兵杀死。 突袭队虽然只有三百多人,但火力配置异常强大,达到了日军一个大队的水准。 密集的机枪的扫射和军卡的高速移动,让他们直接在日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战斗一开始,突击队便占据了一定优势。 但日军的反应同样迅速,他们的步兵小队迅速组织反击,依靠临时修筑的掩体和极强的战斗素养,稳住了阵脚。 野田武二部署的机枪小队和运输中队组成的防卫力量,配合默契,迅速用子弹封锁了国军的前进路线。 激烈的枪声回荡在袁桥镇南面的战场上,子弹像雨点一样飞来,打在军卡的钢板上发出刺耳的金属撞击声。 张振东的部队虽然以迅猛的速度冲破了第一道防线,但却很快陷入了日军的阻击之中。 毕竟,军卡的钢板,可无法在近距离抵挡重机枪的子弹,他们只能迅速停车,就地与日军交战。 在阵地战中,除非突袭得手,或者一方没有装备机枪,否则在没有炮兵助战的情况下,单靠步兵冲锋,几乎不可能迅速取胜。 不过,好在日军追击得匆忙,并未携带步兵炮,甚至迫击炮都没有,只有威力不大,也几乎没有准度的掷弹筒。 否则,突击队的伤亡,恐怕会十分惨重。 尽管如此,激烈的战斗还是使得局势变得愈发危急。 袁桥镇南面街口,陈望通过系统的俯瞰视野,看到了两军胶灼的战况,心中一片焦急。 突袭队的进攻遭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尽管张振东的突袭已经做到了出其不意,但日军的布防和战斗力,却强得出乎预料。 袁桥镇内伏击战的大获成功,使得陈望有点轻敌了。 他原本以为三百人冲锋,足以对付只有百余一线作战士兵的日军大队指挥部。 但现在看来,张振东的突袭并没有奏效,日军已经开始逐渐稳住阵脚。 陈望当即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倘若再不采取行动,他好不容易鼓舞起来的士气,恐怕就要直接衰竭了。 董学武,李卫国当初听到他要主动出击时候的惊骇,还有将士们出战前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他现在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正一分一秒地流逝,日军的援军却越来越近。 “不能等了!”陈望当机立断,随即把预备部队派了上去。 要知道,所谓的“预备部队”,从来都是为了夺取最后的胜利,而准备的关键力量。 现在的局势如此紧迫,他必须将这支部队投入到最关键的战斗中去。 而不是在落败之后,用他们来掩护撤退。 随着陈望果断下令,三百多人的预备队立刻分成了两部,直接从镇子东西两边出击,准备迂回到侧翼,突袭日军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