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绍威,在魏博地区的十七年镇守,不仅展现了其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更以其对文化的热爱和推动,使得魏博地区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 罗绍威身材魁梧,气质英武,这样的外貌条件,让人一见便难忘。然而,他并非只有外在的英气,更有着内在的才华与智慧。他擅长书法,精通音律,这使得他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的书法,笔力遒劲,气韵生动,被誉为当时的一绝;而他的音律之技,更是能够弹奏出悠扬动听的乐曲,令人陶醉。 罗绍威天性精明强干、聪敏过人,这使得他在处理政务和军事事务时能够游刃有余。他崇尚儒学,精通为官之道,这使得他在治理魏博地区时能够秉持公正、仁爱的理念,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尊敬。他深知,作为一位官员,不仅要能够治理好一方水土,更要能够引领文化风尚,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 因此,罗绍威特别喜欢招纳文士,他的府邸中常常聚集着来自各地的文人墨客。他藏书万卷,开设学馆,建立书楼,为这些文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每当举办歌酒宴会时,他都会与幕僚们一同赋诗,极富情趣。这样的场景,不仅展示了罗绍威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对文化事业的热爱和推动。 在当时的藩镇官员中,罗绍威的文章声誉最高。他常常命令幕僚撰写各地的书信文告,对于幕僚们的初稿,他总能敏锐地发现其中的不足,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撕掉丢弃,然后自己拿纸起草,挥笔而就。虽然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多数幕僚都赶不上他。这种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文章的严谨态度,使得他的文章在当时广受赞誉。 江东的罗隐,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诗人,他在钱镠的幕府中任职,诗名扬天下。罗绍威对罗隐的才华极为欣赏,于是派遣使者赠送财物给罗隐,表达了敬意。罗隐被罗绍威的诚意所打动,便将自己的诗作汇集起来寄给他。罗绍威收到罗隐的诗作后,如获至宝,反复吟诵,爱不释手。他甚至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偷江东集》,以表达自己对罗隐诗作的喜爱和敬仰之情。至今邺地的人们还在吟诵这部诗集,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除了文学才华外,罗绍威还擅长作诗。他曾作过一首公宴诗:“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这句诗以其生动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宴会时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享受。即使是深谙诗歌之道的人,也对此赞不绝口,认为这首诗充分展现了罗绍威的诗歌才华和审美情趣。 在家庭生活方面,罗绍威同样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品格。他有三个儿子,长子罗廷规,官至司农卿,先娶太祖的女儿安阳公主,后娶金华公主,但遗憾的是他早逝。次子罗周翰,继任魏博节度使,同样是一位有才能的官员。据《通鉴考异》引用《梁功臣传》记载,罗周翰被起用为云麾将军,充任天雄军节度留后,不久检校司徒,正式被授予魏博节度使的职位。然而,他也像兄长一样早逝,令人惋惜。幼子罗周敬,历任滑州节度使,同样有着不俗的政绩和表现,另有传记记载他的事迹。 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夏天,诏令金华公主出家为尼,居住在宋州的元静寺。这是太祖对罗家的恩典,让她得以保持妇道之节。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太祖对罗绍威及其家族的尊重和关爱,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节操的重视和尊崇。 除了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卓越表现外,罗绍威还有着幽默风趣的一面。《五代史补》记载了一则关于他的轶事:曾经有人在官街中给驴子备鞍,把鞍放在地上时,恰好有牛车经过,急忙前行时碾破了鞍子。驴主大怒之下殴打了驾车的人,结果被厢司捉拿。罗绍威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进行严肃的审问和惩罚,而是以一种诙谐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判词写道:“邺城大道那么宽,为何驾车碾破鞍?判那备鞍的驴主受罚,等驾车的人高兴了再说!”这句判词虽然看似玩笑之语,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巧妙地化解了双方的矛盾纠纷,既让驴主意识到了自己的鲁莽行为,又让驾车的人感受到了宽容和理解。评论者都称赞罗绍威的这种处理方式既幽默又恰当,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