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站着的正是已经将这套新商税政策修改了数次的夏元吉,对于如今这套即将呈递给朱元璋的商税政策,他充满了信心。 这套商税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商户的规模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并要求他们分别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以前,小摊贩和小商户都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可以自由地推着小车出门摆摊售卖自己的手艺品或商品。然而,那些大型商户虽然需要办理相关的商户登记,但由于朝廷长期以来对商税不够重视,只收取他们不到一成的税收。这其中存在着许多官员与商户之间的猫腻,例如在账册上做手脚,将原本庞大的营收数据缩小,从而增加给办差人的好处。这样一来,朝廷实际上损失了大量的税款收入。 而现在这套商税政策,则将小摊贩也纳入了商户的管理制度之中。政府在每条街道设立一个街道商户管理处,所有想要在该街道进行售卖的人,无论是大商户还是小摊贩,都必须到这个管理处办理商户手续。 而管理处会根据街道内所有商户上一月的营收情况,来确定下一月的营收税额起征点。对于小摊贩来说,他们的税收将根据所售商品的种类来决定,但总体不会超过本月营收的一成。 此外,摊贩们还可以自主选择采用定额税的方式,即全年无论每月营收状况好坏或是否开店,都需缴纳相同的税额。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小摊贩们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纳税方式。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公平性,确保每个商户都能按照规定履行纳税义务。 中等商户,如小饭店、胭脂铺和小布行等,其征税标准采用了更为灵活的阶梯式递增方式。根据营业额的增长,每增加三千两便加收一成的税款,但不必过于担忧,毕竟只有在生意兴隆或接到特大订单时才会面临这种情况。尽管如此,商户们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且最多只需缴纳两成的税款。 至于那些大型商号,如酒楼、青楼以及像朱楩所置办的那些产业,则成为朝廷的重要财源。这些商号的起征点高达两成,随着营业额的不断攀升,每增加一万两就需要多缴纳一成的税款,直至达到三成的上限。 这还仅仅只是有关商税征收的项目而已,这套新政策里面还包含了商户的管理办法、商户行商横跨两地的征收方式,甚至连对于从一地卖到另一地这种流动型商户的征收办法都详细详尽地写在了上面。这些规定和办法既有利于稳定市场秩序,又能够保证税收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通过实施这项改革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能有力地规范一些商业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也将为国朝的繁荣与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为百姓带来更多福祉。 朱元璋皱着眉头,仔细地看着手中那份崭新的商税政策,目光如炬。他反复阅读着这份政策,心里默默地计算着其中的数据和条款,渐渐地,脸上浮现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嗯……”朱元璋微微点头,自言自语道:“这份政策,确实有可能让我们大明朝的国库重新充实起来。” 事实上,明朝的农税向来不高,尤其是在早期,甚至还略有富余。但这并非完全得益于自身的治理,更多的是前朝的破产重组以及当前阶段的暴力式资源再分配。 比如,像蓝玉、胡惟庸等这些被打倒的权贵们,他们原本应得的资产或利益现在都被重新分配给了藩王们。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的确能够维持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但随着皇室成员不断增多,未来的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过去两年间,明朝与各方势力的战争频繁发生,同时国内也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需要大量的赈灾资金。因此,虽然目前每年的赋税收入勉强能够应付各项开支,但想要有结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除非全年农业丰收且没有外部战乱之忧。 所以,老朱对于商税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坚决反对逐渐变为接受。原因在于提高商税意味着提升商人的地位,而这一点在封建社会以及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大地,是所有统治阶级所不愿看到的。 商税政策在草拟初期便遭遇了来自户部众多官员的强烈抵制情绪。幸运的是,夏元吉思维敏捷,迅速与各级官员沟通,表示如果能够合理制定商税,增加税收收入,那么官员们微薄的俸禄有可能得到增长。这个理由成功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在现实利益面前做出了妥协。 然而,对于朱允炆而言,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让他这位儒家君子与商贾等三教九流之辈同流合污,严重损害了他作为儒君的形象。 可以明显看出,站在朱元璋身旁的朱允炆对这项新商税政策满脸不情愿,只差没有将自己的反对意见直接写在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