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闻言,不禁看向杨嗣昌。 “杨卿家,这你怎么说?” 崇祯需要一个说服的理由。 其实崇祯自己的心里也知道,这种事,纪匀和常经文肯定是打了胜仗的。 只是到底有没有斩首九千多人贼首,这就不清楚了,但大胜仗是肯定的。 否则他们也不敢这样说,到时候稍有不慎就是一个欺君之罪。 但温体仁他们说的也对,你两千兵马击败两万多人,开玩笑呢? 杨嗣昌听后,转身看了温体仁、户部尚书侯恂、左都御史唐世济等人一眼后。 这才转身向崇祯行礼道:“陛下,兵马多寡与赢得一场战争,并没有那么多关系。 战争也不是看人数决定胜负。 遥想秦汉交替之际,彭城之战,项羽三万破六十万。 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还有隋唐之际等,诸多战役,以少胜多并不罕见。 如果说,打仗一定要人数多,那还打什么?历史上又何来的这么多以少胜多战例? 此外…” 杨嗣昌说到这里,目光扫过一众官员淡淡道:“古有甘罗十二岁拜相,霍去病十七岁封侯…难道这些诸位同僚都已忘记吗?” 杨嗣昌说着,又继续道:“我想诸位同僚是否会说,霍去病何许人也,常经文何许人也? 那霍去病未从军之前,不也是长安城中的不良子弟吗? 常经文在从军前,也是京城中的纨绔子弟,这有什么不同吗? 霍去病第一次上战场立下大功可以,为何常经文第一次上战场就不能立下大功? 莫非诸位同僚认为我大明天下不如大汉天下?” 杨嗣昌最后这可谓是诛心之言。 杨嗣昌这个人,你不好评价,但有一点没错。 那就是杨嗣昌这人,他算是明末时期,少有的愿意为国效力,在思考事情上,愿意为朝廷想的人了。 你不管他排除异己,还是干啥吧!至少他算是真正能做事的官员了。 这话一出,在场的一众大臣心里对杨嗣昌可谓是暗恨。 他们没想到杨嗣昌居然把这还给抬出来了。 崇祯听后也觉得杨嗣昌说的有道理。 而且,我大明养士两百年,凭什么就不能出现霍去病这样的人物? 杨嗣昌见他们的模样,不禁冷笑一声,特别是看着温体仁。 杨嗣昌早就想把温体仁给赶下去了。 因为温体仁这混蛋,那是占着位置不做事的那种。 而他,也想做一做首辅的位置。 崇祯正打算说话的时候,一名小太监快步走进来说道:“陛下,宣大总督卢象升求见,称有要事禀报!” 这话让崇祯微微愣神,不过还是说道:“让他进来吧!” 小太监出去了,很快,顶盔掼甲的卢象升就大踏步走进来了。 走进来后就单膝跪下道:“臣卢象升叩见吾皇万岁。” 崇祯的目光微微闪了闪道:“卢爱卿,你先起来吧!据闻你找朕有要事,不知是何要事?” “臣恳请陛下斩所有反驳山东都指挥使常经文之臣。” 卢象升一开口就是大招,这一下把崇祯都给说懵了。 温体仁等大臣,更是对卢象升虎视眈眈。 崇祯微微愣神过后才皱眉问道:“卢爱卿,难道你能确定常经文所说是真?他当真斩鞑子九千余首级? 那为何不见他将战果献上?” 崇祯问出了这个问题,如果常经文能把战果拿出来,哪里有这么多事。 卢象升没回答,但杨嗣昌却是回答了。 “陛下!战报中说的很清楚,常经文是以夜间偷袭营地的方式发起进攻。 但两次夜袭,虽然杀的鞑子大败,但它们兵力众多,关键是骑兵主力犹在。 若要收取战果,那需要彻底击败鞑子才行。 但鞑子会重新整顿兵马,所以在袭击成功,有效杀伤后,自然要撤退,否则便会遭到鞑子反扑。 战果自然也无法带出,九月五日的袭击,那是为营救被掳走百姓。 自然不能耽搁,如果耽搁,一旦鞑子骑兵回援,他们也无法撤走。” 杨嗣昌说完了,这让卢象升有些意外的看了杨嗣昌一眼,他没想到杨嗣昌居然会帮常经文说话。 崇祯听后微微点头。 这个时候卢象升才说道:“难道陛下忘了前些时日,我们所接到的军报吗? 鞑子万余满八旗,八千多名蒙八旗,还有两万多名仆从军,总计四万大军南下。 若非鞑子在山东境内碰壁,遭逢大败,致使他们无力劫掠,如何会再次新调兵力南下? 这就是最好的佐证,说明山东都指挥使常经文在山东取得大胜。” 卢象升说着,微微抬眼看了崇祯一眼,又才继续道:“何况还有一事。 不论如何,常经文取得大胜,此事想来没有任何异议。 有异议的便是战果问题,如果因为这一点,忽视常经文之功,反倒以欺君治罪。 恐会寒了军中将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