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平王带了几个随从往郭子仪的军营进发,路上目睹了各种各样的民生艰危,心里特别不舒服,此时一个念头由心而起,可不可以迅速地平定安史之乱,早日与民休息。
官道早已失修,驿站也都荒废,往长安以东前进,跟逃难的情况差不多,一路上都可以看到逃难的饥民。
赶了几天的路,终于在傍晚时分来到了郭子仪的军中。
郭子仪列队出营迎接,广平王见状早早下马,与其一同往军营走去。
“郭将军连日征战,辛苦了。”广平王十分客气。
郭子仪行礼道,“这是末将职责所在,皇上与朝廷这么信任在下,自当竭力而为。”
郭子仪请广平王上坐元帅位置,广平王推辞不受。
“广平王,您是圣上谕旨亲命的天下兵马副元帅,这次又率命监军,理应坐主位。”郭子仪的副将道。
广平王摆了摆手,“眼下剿灭叛军要务为上,圣上口谕,夺回东都洛阳的事情可以暂缓,先平复已经夺回之地的民心为上。”
郭子仪点了点头道:“陛下圣明,洛阳城可不是能轻易就能拿下的,急功冒进反而会出问题。
广平王虽然替张天望传旨,但他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张天望的意图,于是问道:“郭将军,本王有些不解,为什么当时安禄山攻占洛阳会那么轻松,为什么我们想要光复洛阳就如此艰难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洛阳自东汉成为国都之后,一直都是城坚壕深,之所以安禄山能轻易地夺取,是因为他们叛乱的时机选对。事出突然,洛阳城也承平日久,没有任何的防范,前期守备的将领没有重视,圣上一开始也并不相信安禄山会反,采取的反制手段并不及时,所以才导致洛阳城被叛军轻易拿下,跟拱手相让没有什么不同。”郭子仪解释道。
广平王不同意,“可是安禄山他们毕竟是叛军,抢夺洛阳,城中军民必然不会支持他们,得不到广泛的拥护,一旦我们大唐的军队攻到了他们的城下,岂不是外呼内应,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郭子仪点了点头,“广平王说的有理,如果是洛阳城刚刚陷落的时候,我们迅速回击,情况确实如您所言,但贼寇占据洛阳一年有余,已经彻底将洛阳城变为了他们的堡垒,安禄山在此称帝,根基已经筑牢了,这一年他们多加笼络对大唐不满的失意官员,成了气候,我们夺回洛阳的优势已经非常微弱了。”
“郭将军,先不论这些各种各样的因素,就直接按照正常的情况去攻打洛阳非常困难吗?”广平王还是对攻打洛阳的艰难性认识不足,“当时夺回长安之际,本王也在军中,虽然情况危急,十分险要,但如果不是吐蕃人夹击,其实夺回的难度如今看起来并不是很高啊。”
郭子仪带着广平王来到了地图前,“广平王请看,之前我军主力是在灵武、凤翔一带,都是陇州的地盘,而长安位于下侧,两地落差巨大,足有万仞之距,我们攻打长安是从高原俯攻平原,居高临下,还有东方、北方两路援军合围;而洛阳城地处平原,四周开阔,我们强攻会被城内的叛军轻松抵御,东边、北边都是叛军的势力范围,不能合击,只能孤军深入。”
广平王盯着地图若有所思,“郭将军,你说的道理我明白了,但我们什么时间打不都同样面临着这种局面吗?为什么要等呢?”
郭子仪笑道:“我们是一国战一域,拖下去我们会越来越强,叛军则会越来越弱,速战是叛军想要的,对我们不利,即使我们可以勉强取胜,但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故而不可取,等待叛军自己显露出败象之后,再一举拿下方为上策。”
广平王笑眯眯地对郭子仪说道:“郭将军,本王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请您不吝赐教。”
郭子仪拱手道:“广平王您太客气了,末将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速胜呢?”广平王指了指地图,“早日收复洛阳,打败叛军,不就可以早日重建,恢复生机吗?
“广平王,战争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打赢,而是要完成战略目的。”郭子仪用手指圈了一下地图道,“假设我们付出沉重夺回洛阳,建制打残,叛军弃城而逃,但他们元气未损,修整之后立马反扑我们,我们为了守住战争成果就要持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就成了拉锯战,打得旷日持久,也就不可能再有机会去重建洛阳了,到时民心不稳,恐有祸患。”
“受益匪浅啊。”广平王对着郭子仪深鞠一躬,“怪不得皇爷爷让我多向郭将军请教,之前从未有人能把战局讲得如此深入浅出,今日涨了不少见识,胜读十年书。”
郭子仪拱手道:“广平王过誉了,战场之事瞬息万变,末将也是经验之谈,也不都是尽数全对的。”
……
张天望此时此刻也站在地图前面,高力士在后面小心伺候着,“高将军,你觉得洛阳重要吗?”
高力士不解张天望为什么会突然有此一问,“回圣上,当然重要了,这是我大唐的东都啊。”
张天望点了点头,“不仅仅如此,洛阳城与我大唐的国运紧紧相连。”
他联想到了当年大唐太宗皇帝,围困王世充坚守的洛阳孤城数月,天纵雄才,都没有办法立即吃下它,后河北夏王窦建德南下驰援王世充,众将都有畏惧退兵之意,是他三千人战五万,虎牢关一战天策封神,奠定了大唐数百年的基业;自己对此等功业也是心向往之,他虽然没有太宗皇帝的天纵英才,满级六边形的能力,但他的局面却比太宗皇帝要好得多,至少没有一个牵制自己的老爹,没有错综复杂的前朝与各方势力。
张天望长叹一声,不知道那个穿越而来的“安禄山”,懂不懂得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