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
张居正把潘晟四人的神情看在眼里,心里冷笑几声。
想瞎了你们的心!
皇上才十六岁,又没老糊涂,怎麽可能留下这麽大的漏洞让你们钻。
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四位,请继续看。」
哦,后面还有细则。
潘晟丶王崇古丶王国光丶方逢时连忙低头,继续翻看。
后面是对朝议大会的规定。
皇上对朝议大会定义为:
按照《国律》规定,评议和决定大明关乎全局的重大军国事宜。
评议和审查内阁丶戎政府丶都察院和宣徽院年度预决算。
对内阁丶都察院丶戎政府提请的从二品或上将军以上文武官员的任免进行评议和决定
评议和决定简旨指定和资政局提请的其它军国大事.
朝议大会评议之决定,内阁丶戎政府丶都察院丶宣徽院等坚决遵循无误。
必要时,律政院需根据定策修改律法。
既然朝议大会如此神圣,如此重要,就不能让阿猫阿狗随意参加。
在文中,四人看到备注小字,是皇上添注的注释。
在这些注释文字里,皇上痛斥了此前的朝议里,务虚之风盛行,不究问题根源,只责道德品行;党同伐异,肆意攻讦.诸多种种,结果当议不议,当决不决。
原本是评议和解决问题的朝议,凭空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故而在朝议大会规章里,皇上规定,只有被授予朝议大夫之人,才有资格参加朝议,进行军国大事评议和决定。
皇上还规定了评议流程,初议时一人一分钟,举手发言
决定时举手投票,少数服从多数,赞同的人数超过一半即可通过。
然后皇上有最后的否决权.
皇上,原来你在这里等着我们啊!
潘晟四人面面相觑,我们没有眼花看错,皇上还是那位皇上,只是他现在的手段更上一层楼。
你们不是要朝议公推吗?
朕给你们。
但是!
这朝议公推,必须在朕的控制之中。
现在关键是怎麽才能成为朝议大夫?
这个不会也要公推吧?
四人继续往下看,发现皇上在条目里写到,因为是开先例,也不知道如何产生朝议大夫,暂定为皇上直接委任。
暂定这个词用得妙啊!
暂,可长可短,什麽时候皇上说了算了。
但是又给你留下念想,总是个暂字,会有改变的时候。
那到底什麽时候?
时机成熟,皇上发话了就是时候。
不过皇上并没有完全糊弄人,他详细规定了朝议大夫的条件。
首先必须是从四品官阶以上官员。
能理解,以前朝议里喷得最凶丶跳得最高的就是七品给事中和监察御史,这些科道官员多半是新中的进士,胸怀壮志,迫切想发出自己的声音。
更有甚者想踩着别人的脑袋上位的。
熬到了从四品官阶,多半都在宦海里浮沉,被官场现实毒打过,不再那麽冲动,做事比较稳重。
其次皇上规定,朝议大夫按部门分配,六部每部三位,诸寺每寺两位,都察院八位,律政院和宣徽院各三位。
戎政府合计二十六位.
暂定朝议大夫名额总数为八十位。
皇上还体贴地提出,朝议时,朝议大夫可能外派丶生病等各种原因,无法参加朝议。因此规定参加朝议大会的朝议大夫,必须超过被委任的朝议大夫总数的五分之三。
看完后,潘晟丶王崇古丶王国光和方逢时四人陷入了沉默。
过了一会,王国光开口说道:「皇上是步步为营,到现在我们才明白当初皇上分设资政局和内阁的用意。」
潘晟点点头:「文武分制,内阁为政相,戎政府为戎相,资政局和朝议会是套在他们头上的辔头。
以前我们以为是四驾马车,其实都错了了,皇上一直都是文武分制,其馀的都是拉住它俩的辔头。」
王崇古缓缓说道:「水濂公,学生倒认为是三驾马车。」
「三驾马车?」
「御史中丞赵公入资政局,大理寺和按察使司划归都察院管辖。
现在中枢是内阁独大,戎政府和都察院左右钳制。地方上,布政司归内阁,按察使司归都察院,兵备使司归戎政府。
从中枢到地方,就是三驾马车。只是内阁和布政司,跑在前面,是头马。」
王崇古的让众人点头,一直默然不语的张居正也缓缓点了点头,认可这个说法。
「皇上先是收了权,然后分权。老夫说得分权是把中枢地方的权柄细分详尽,职责清晰。分好了权,再放权。」
张居正说道,「皇上用心良苦,一番设计下来,内阁丶戎政府丶都察院,就连地方三司,都觉得自己的权柄加重。
只不过把三张一百圆面额的汇票,换成了三十张十圆面额的汇票,再分给大家,看上去每人十张,手里汇票数目都多了。
可实际呢?」
王国光呵呵一笑,「钱的总数其实是一样的。但大家偏偏都很高兴,都觉得自己大赚了一笔。
皇上的手段,高明啊!」
刚才低着头说话的方逢时突然抬起头,说道:「太岳公丶水濂公丶鉴川公丶疏庵公,以后朝议大夫是关键之关键。谁笼络的朝议大夫多,在朝议中会占极大优势。」
张居正丶潘晟丶王崇古丶王国光都转头看着他。
是啊,朝议大会可以决定重大国策,引导大明朝政走向,更可以决定内阁丶戎政府丶都察院主官人选。
王国光性子直,忍不住说道:「当年世宗皇帝以大礼仪为契机,肃正朝纲;想不到皇上现在以朝议大夫为纲目,整饬朝纲。」
张居正摇了摇头,「疏庵兄,没有那麽简单。按照皇上此前的说法,他这是朝议搭台,让朝中的文武百官上台唱戏,各显神通。
他在戏台旁边给我们敲锣打鼓。鼓点敲得急,我们就唱得快。鼓点敲得慢,我们就唱得慢。」
方逢时附和道:「皇上要是觉得台上戏唱得不好,他可以悄悄把朝议大夫换掉几个,四两拨千斤,台上的戏文不知不觉中就换了个新唱法。」
王崇古摇了摇头,「皇上确实尽得世宗皇帝的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前所未有有的定制,皇上是怎麽想出来的。
太岳公,你当皇上的老师,知道原委吗?」「我知道什麽?我什麽都不知道。」
张居正摇了摇头。
「前两日老夫去西苑,向皇上禀告,说准备就考成法一事,内阁准备一个考成法督办组。
你们猜皇上怎麽说?」
「皇上怎麽说?」
「皇上说,张师傅,你这个名字不响亮,镇不住人啊,朕给你取个名字。我说好啊,皇上赐名,臣感激不尽。
果然,皇上赐下一个十分响亮,一听就威风八面的名字。」
众人越发好奇了,催促着:「太岳公,皇上到底赐下什麽名字?」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
潘晟四人愣住了。
这名字真是又高又硬啊!
潘晟分解道:「中央,中枢之意,好理解。指导,指道以明之,有指示教导之意。一个词就点出它的职责。
委员,委派之专员。委员会,有意思。
且字数这麽多,一口气念下来确实给人一种了不起的感觉。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呵呵,有意思。」
王崇古在旁边笑着说道:「皇上喜欢发明新词,世宗皇帝喜欢定新制,果然是祖孙俩啊。
太岳公,你这个钦定的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怎麽个章法?」
张居正脸上浮现出苦笑之色丶
「本官指导别人之前,先受了皇上的指导。
皇上指导我,叫我自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命方金湖丶张凤磐为副主任,任命吕和卿丶曾三省等五人为委员,曾三省兼委员会长史」
潘晟四人听得啼笑皆非。
皇上真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啊!
张居正继续说道:「皇上说这个指导委员会是组织丶指导丶管理和协调内阁六部诸寺,各布政司的考成工作。
检查了解中枢和地方各部门执行考成法的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向内阁提出各部门执行报告,提请奖惩。
研究执行考成法时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向内阁丶资政局和司礼监反馈,以便做出合适的调整。
委员会长史领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文字往来.」
潘晟四人听得目瞪口呆。
这是皇上指导的详情?
他们清楚,肯定不是张居正在为自己的学生粉饰,因为张居正,包括在座的所有人都说不出这样的字词来。
它听上去很新颖,但是作为官场老手,在座的各个都听得懂,一下子就明白意思,然后感叹,这用字真他娘的精准啊。
皇上是怎麽琢磨出来的?
身在西苑的朱翊钧要是知道众人的想法,肯定会说道,你真当我十几年的资深公务员,是白资深的?
张居正说完后,捋着胡须说道:「皇上的指导,还不止如此。
皇上指导老夫叫指导委员会与太常寺配合,最好请太常卿蔡华秋到指导委员会兼任副主任委员一职。
皇上说,全面推行考成法,首先要做动员。」
「动员?什麽动员?」
「就是开会!
合适的时候,以指导委员会的分级召开会议。蔡太常在开会方面,是相当有经验。
先召开右侍郎和右少卿以上官员开会。接着召开各司郎中丶副郎中官员开会。再往下就是召开员外郎丶主事开会。
然后督促各部各寺分别召开各自的考法执行动员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轮流去出席,一是当场讲话动员,二是督查」
听到这里,潘晟忍不住说道:「如此层层开会完后,自然会形成一种势,泰山压顶之势。再愚钝的人都知道各部诸寺执行考成法,是势在必行,不敢心存侥幸。
如此一来,上下真得如皇上所言的,被动员起来。」
张居正点点头:「对,其实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不停地在六部诸寺官员耳朵里念叨,自然而然,这些官吏就知道其中利害了。
皇上指导老夫,说其次要公平公正下的奖罚分明。
做得好的狠狠奖,大张旗鼓地奖;做得不好的狠狠罚,也要大张旗鼓地罚。
皇上的新法听上去很有章法,条理清楚,老夫要遵行,看看效果。」
潘晟四人互视一眼,知道考成法从隆庆三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推行了近十个月,成效只能说不温不火。
张居正下狠手罢黜了近千名大小官吏,只是让中枢上下为之一凛,离顺利推行还差段距离。
众人能理解,考成法是要扭转数万大小京官们,上百年养成的陋习,谈何容易。
但是张居正心急啊,他必须要取得成绩,才能让自己的内阁总理之位,坐得服众。
这时,有书吏在门口禀告:「元辅,吏部吕侍郎前来禀告,说他准备好了,等着元辅和方尚书。」
「知道了,老夫马上出去。」
潘晟好奇地问道:「太岳公,何事?」
「大明考成法中央指导委员会今天第一次视察,老夫丶方金湖,还有吕和卿。」张居正拱手说道,「诸位,今天就议到这里。」
众人散去,潘晟拉着王崇古和王国光去一趟都察院,有事找赵贞吉。
坐在马车上,王国光坐立不安,被王崇古看出来了。
「疏庵,怎麽了?」
「鉴川公,我心神不宁,总觉得要出事啊。」
坐在对面的潘晟呵呵一笑,「疏庵,该不会是去拜见赵中丞,你心里发虚吧。」
王国光摇了摇头:「我行得正坐得端,发什麽虚。我只是心里慌得很,觉得要出事,可是又不知道哪里出事,会出什麽事。
唉,苦恼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