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蔡京虽看不起高俅,但梁山壮大终是不利于朝廷统治,毕竟他的身家富贵都是依托大宋。 梁山动摇朝廷根基,就是动摇他的权势。 且梁山此前还夺取过梁中书进献给他的生辰纲,如此算来,蔡京和梁山亦是有仇。 于是,蔡京便差当日府内干事,前去请枢密院官员,急来商议军情重事。 不多时,东厅枢密使童贯引着三衙太尉及院下官将,一并都到蔡府节堂参见蔡京。 童贯虽是宦官出身,但他生得体貌魁梧,腮下生有胡须,皮骨坚硬如铁,穿戴十分讲究,外人看去一点不像宦官,又兼他好使钱财,时常结纳宫中人物,使得人人都为他说好话,因此深得赵佶宠爱。 但蔡京权势滔天,几任宰相,便是同为六贼之一的童贯在地位上都低他一等。 所以蔡京一发人邀请,都做到枢密使的童贯还是带着人前来参见蔡京。 不过蔡京做人有一套,他和童贯闲叙一番,便请童贯一并上坐,没有丝毫轻视童贯宦官的身份。 蔡府节堂内,二人左右高坐,三衙太尉左右分坐,各级将官站立在下。 过得片刻,蔡京把济州危急之事,备细说了一遍,发问道。 “如今将思计策,用何良将,可退贼兵,以保城郭,为朝廷解忧?” 蔡京说罢,众官互相厮觑,各有惧色,心下揣测不定。 梁山军马虽未亲眼所见,但一听就不是个好惹的,连高俅统领十四万大军,各路节度使都不是对手,他们哪有什么主意应对。 出头的椽子先烂。 光是呼延灼的连环马,他们都颇为忌惮,如今还是少说少做为好,要不然日后但凡出点差错,受宠的高俅没什么事,他们这些拉来顶包的可就惨了。 在官场上混,机灵是最重要的。 可惜总有愣头青看不清其中局势。 只见那步司太尉背后走出一人,乃是衙门防御使保义,姓宣名赞,掌管兵马操练诸事。 此人生的面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使得一口钢刀,武艺颇为出众。 先前宣赞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受一位王爷欣赏武艺,得以招做女婿,没曾想郡主嫌他丑陋,怀恨而亡,故此人称其为丑郡马。 宣赞也是个倒霉的,他因为武艺受王爷欣赏,结果郡主亡故后,王爷就厌恶了他,不再有所亲近。 那童贯是个阿谀谄佞之徒,见王爷厌烦宣赞,便与他不能相下,常有嫌疑之心。 偏偏童贯又是宣赞的上官,纵是宣赞再有武艺,也不得重用,只做得个兵马保义使,浑噩度日。 宣赞有心建功立业,早就受够这种咸鱼日子,日夜都想出人头地,一展心中鸿鹄之志。 现下听到梁山做大,高俅战局不利,蔡京有心另调能将去增援高俅征剿梁山,宣赞当时就忍不住了,心下自忖道: 好男儿怎可虚度光阴,当一刀一枪搏出个前程来,此番便是良机,若是错过,何时才能出头! 宣赞也不想为何其他官将都不出言,他傻乎乎地挺身而出道。 “梁山猖獗,小将愿为太师分忧!” 听得终于有人请命,蔡京连忙看去,顿时被宣赞的相貌吓了一跳,怎见得宣赞模样: 卷蹜短黄须发,凹兜黑墨容颜,睁开怪眼似双环,鼻孔朝天高仰面。 宣赞这比猪八戒他二姨还磕碜的模样,直教蔡京差点吓得一口气没喘上来。 幸得蔡京有着数十年的养气功夫,才没有在众官面前出洋相。 蔡京连忙端起茶杯,轻抿几口,才稍稍缓过神来。 童贯见是宣赞出言,满是嫌弃的扫了一眼,心中暗道:果是这个不知事的,真是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难怪会气死郡主,惹人生厌。 可好不容易有人出头,为了自己的面子,童贯还是说道。 “太师,此人乃是衙门兵马防御保义使宣赞,善射连珠箭,惯使钢刀,确是有几分勇力。” 大宋选人的一个标准就是容貌,蔡京自是不能免俗。 虽然宣赞身形健壮,又有童贯为其说话,但蔡京实在是有些不能接受宣赞的长相。 有这等丑陋相貌的,便是有武艺,想来也不会太好,即使真的武艺过得去,怕是也是一个莽夫,难堪大用。 不过宣赞想出力,蔡京还是不会拒绝的,索性就将宣赞暂且充作先锋,留待使用,又继续问道。 “可还有干将请命?” 听得蔡京录用自己,宣赞大喜,又见无人请命,他连忙说道。 “禀复太师,小将当初在乡中,有个相识,必可助太师一臂之力。” 闻言,堂下众官面色不变,但都在心中嗤笑,为宣赞的旧相识默哀三息。 此番前去增援高俅的差事,肯定是出力不讨好的,若是征剿梁山有功,那也是高俅的功劳,可要是征讨不利,绝对会被高俅拿来顶罪。 毕竟高俅是赵佶宠臣,他们这些官场老油条,对其中厉害看得是一清二楚,也就宣赞这个愣头青才会傻乎乎接下差事,还举荐同乡相识一起来背锅,真是让他们想笑。 蔡京倒是对宣赞来了兴趣,他想听听就凭宣赞这副德性还能够举荐谁,便故作喜色问道。 “不知将军举荐何人?” 宣赞看不出众人心思,只一脸兴奋回道。 “此人家传甚是不凡,乃是汉末三分,义勇武安王嫡派子孙,姓关名胜,其生得相貌与祖上云长十分相似。” “他幼读兵书,深通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使得一口青龙偃月刀,人称为大刀关胜,现任蒲东巡检,屈在下僚。” “此人向来有志向,报国安民,开疆展土,若以礼币请他,拜为上将,必然可以扫清水寨,殄灭狂徒,乞取钧旨。” 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 不止是蔡京都对宣赞有些刮目相看,就连童贯等人也是不禁打量起宣赞来。 宣赞这个长得丑的,居然还能认识关羽后人。 不过想到二人是同乡,众人也就理解了。 出门在外,只要是同乡,都可以说是相识,这是大宋潜规则,不少人都是这样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