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知道巴乃实际上是一个瑶族村寨,位于一个十分遥远、闭塞的地方。而这个村寨就坐落在十万大山内,靠近国界线。若要达到巴乃是颇有困难的。 但对于张北来说,并不是难事,不久他就步入了十万大山。巴奈确实非常难找,即使如此,张北仍然足足花掉了三整日才终于抵达那个传说中的瑶寨村落。这里的楼房全是木质的悬垂结构, 整个村被轻淡袅袅的炊烟笼罩。 张北很快就踏入了村子里,但就在他刚刚进入不久,便被一个人挡住了路:“小伙子?你从哪里来的?”一位穿戴着传统瑶服的汉子质问张北。 张北注意到那人身上的印记,并迅速意识到来人应属于张家分支家庭的一员,正负责守护这张家所在之处的安全。 "东北!"他直言不讳。 “东北?那儿可是很远吧?”对方显然对此感到有些意外。 “确实远一些,但是这次是为了追根溯源来的。”张北解释说。 “不知您贵姓?”对方继续提问。 “我叫张北。”他对这个问题毫不犹豫。 对方顿了顿又问:“你来这有什么事情?” “十几年前有个小孩子曾在这住了一阵子。”张北回应道。 问者瞬间恍悟:“那你就是那个孩子咯?” “是的,我就是想回来看看旧时生活过的地方。”张北回答道。 心想,反正就假装一会儿以前的孩子好了,顺便了解以前生活的种种。对方随即表明了他的身份——这位拦路之人即是该巴乃村寨现任村长。既然他已归来,就去故地重游一趟罢。 对巴乃现任村长的身份有所惊异后, 张北表示感谢。随后,他渐渐深入村庄。 村民们大多正处于烹饪晚餐的时候, 终日的劳作使他们显得十分疲乏. 当看到一名生面孔年轻人走进他们的村落,自然免不了些许疑惑和好奇。 据书本的记述回忆:那个小孩子的旧家应在村中最隐蔽处,多幸有了先前知识的铺垫,不然自己或许连自己的归宿所在也难寻到。 他记得书中有提到那个孩子家的具 ** 置,好在这记忆没错,在村尾最靠近山崖的位置上找到了唯一一处并不是采用高悬架式设计的住宅。“原来这就是那个孩子的居所?” 张北自问自答。 房子小巧且不算宽阔,总空间大约十几平左右,全部以木材搭建,并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铁锁把门禁固了起来。 这种锁虽然用的是钥匙,但实际上并不可靠,很容易就能打开。因此,张北只是用了一根比较坚硬的树枝就轻易地把锁撬开了。 锁头被打开后,张北将它挂在了一边。当他推开门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约十几平方米的大厅。门后面有一些农具,早已严重生锈,可以看出已许久未被人使用。大厅两侧各有一扇窗户,窗户下摆放着一张桌子。 桌子上散落着一些碗筷,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在房间最里面有一个神坛,除了一个香檀外,并没有任何供奉之物。神坛旁边有一扇已经严重腐烂的竹门,此外还有一扇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物件。 张北走近神坛旁的竹门,随手推开,眼前是一间厨房。张北推测厨房后面应该是**,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检查。相反,他走向了另一扇门,那里面是一间小卧室。 小房间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别无他物。房门非常破旧,稍一用力就要倒塌,如果有人打算在这里居住显然需要进行一些修缮。张北知道这里就是小哥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 很难想象,如此幼小的一个人,是怎么在这个地方生存下来的。张北走进房间,里面除了灰尘再无其它。他在书桌上拂掉一层灰,发现上面留有一些书籍,全是一些罕见的古典文献。 而当张北拉开书桌的抽屉时,发现了一些旧照片。拿起照片细看,竟是小哥的童年时期,他的身旁还站着一位**女子。 "小哥曾经提过,他从小泗水城逃脱后,幸亏有一位藏医女子相救。”看到这张照片中的**女子,张北立时就想起了小哥说过的故事。 这张照片里,**女士紧紧抱着才五六岁的小哥,似乎身处在连绵不绝的群山之间。“这是谁给他们拍的照片呢?” 张北不禁沉思。 接下来的几张全是这个女子和小哥的不同合照,看得出来他们似乎一直在路上行进,这应该就是那位女子带着年幼的小哥前往广牺牲途中的情形。经过十多张的观察对比,总算有背景看起来熟悉的图景,即周围的景象就是巴乃附近的山区。 虽历经岁月洗礼的老照片模糊不堪,但是周围的景色却依然如故,一眼可认。张北还是感到困惑:"这个给他们拍照到底是谁?" 因为,要知道二十年前那个时代的相机并不普及,张北因此很好奇,这个拍摄者究竟何许人。继续翻阅,更多关于他们修房的过程也被记录。那时的房子看上去很新,女子与孩子站在门口,这一路走来,那个女子从未展露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