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金碧辉煌的龙椅显得格外耀眼,而坐在其上的皇帝李隆基,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一切。他手中的玉玺沉重如山,每一次的犹豫都牵动着大唐的命脉。朝堂之下,群臣肃立,气氛凝重,仿佛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陛下,臣以为,此事关乎国之根本,不可不察。”说话的是宰相杨国忠,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打破了朝堂的寂静。他的目光坚定,似乎早已成竹在胸。 李隆基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杨国忠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自安禄山叛乱以来,我大唐国力大损,民生凋敝。若此时再起兵戈,恐怕非但无法平定边疆,反而会引火烧身,使我大唐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每一位大臣的心上。朝堂之上,有人点头,有人皱眉,显然对杨国忠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 “陛下,臣有不同看法。”这时,一位身穿青色官袍的中年官员站了出来,他是御史大夫李泌,以直言敢谏着称。他的声音虽然不如杨国忠那般洪亮,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陛下,安禄山虽已伏诛,但其残部仍在边疆作乱,若不趁此机会一举平定,恐怕后患无穷。况且,我大唐天威不容侵犯,若不予以严惩,何以震慑四方蛮夷?”李泌的话语中带着一股凛然正气,让人无法忽视。 李隆基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的目光在两位大臣之间徘徊,显然内心十分纠结。他知道,无论是杨国忠的稳健还是李泌的激进,都有其道理,但作为皇帝,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大唐的决定。 “陛下,臣有一言。”这时,一位身穿紫袍的老臣缓缓走出,他是太师陈玄礼,历经三朝,德高望重。他的声音虽然沙哑,却透着一股让人信服的力量。 “陛下,老臣以为,无论是战是和,都必须以民为本。如今百姓疲惫,国库空虚,若再起战端,恐怕民不聊生。不如暂且休养生息,待国力恢复,再图后计。”陈玄礼的话让朝堂上的气氛更加凝重,他的观点无疑是最保守的,但也是最稳妥的。 李隆基的眼中闪过一丝动摇,他知道陈玄礼的话不无道理,但作为皇帝,他更渴望的是大唐的荣耀和威严。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可拖延。”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他是新晋的翰林学士白居易,以文采风流着称。他的声音虽然年轻,却透着一股锐气。 “陛下,边疆不稳,民心难安。若不迅速平定,恐怕会引起更大的动荡。况且,我大唐若能在此时展现天威,不仅能震慑边疆,更能振奋民心,恢复国威。”白居易的话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朝堂之上议论纷纷。 李隆基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知道白居易的话触动了他的心弦。作为皇帝,他渴望的是大唐的强盛和荣耀,而不仅仅是安稳和保守。 朝堂之上,四位大臣各抒己见,他们的观点如同四股不同的风,吹拂在李隆基的心上,让他难以抉择。他知道,每一个决定都关系到大唐的未来,他必须慎之又慎。 “诸位爱卿,朕已知你们之意。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三思量。”李隆基的声音虽然平静,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然后缓缓站起身,离开了朝堂。 朝堂之上,四位大臣的目光交汇,他们知道,这场争论远未结束,而大唐的命运,也许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