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你看那个穆章啊,朝廷的风气都是让他给带坏的。平日里什么都不说,只知道磕头......”。奕?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吐露。 不过也确实是这样,位高权重穆章阿在整个朝堂之上起表率作用。 他都不肯说话,那下面的人自然也不敢说。 被奕?这么一说,咸丰皇帝仔细想了想。 他发现好像确实是真这么回事。 这个老东西只会磕头,不会说话,皇上一说什么他就“好!皇上英明!”。 “四哥!有这样的大臣我大清怎么复兴啊!只有重用那些个敢于直谏的大臣,我们才能光复大清”。奕?又接着说道。 他的话引发了咸丰皇帝的思考,确实是这么回事。 现在的大清民不聊生,内忧外患,官场黑暗。 若是在由这种官吏不说话,不作为,那大清真要完了! “六弟!你我兄弟二人一定要携手光复大清”咸丰皇帝紧紧握住奕?的手。 “好!”奕?坚定的答复。 两位兄弟准备携手大干! 次日早朝之时咸丰皇帝便宣布了这一件事情。 一位太监宣读圣旨“凡九卿科道,有奏事之责,皆要如实陈述!”。 圣旨宣读完毕过后,大殿之上乱了起来,大臣们纷纷议论。 这时候一名叫倭仁的大臣说道“皇上!臣愿直言”。 咸丰皇帝见到自己下的命令这么快就有了成效,于是便开口“但说无妨”。 “皇上!臣要准备一番......”。 咸丰皇帝听到之后,他意识到倭仁要说的很多,于是便直接应允。 不过这时候一向沉默的穆章阿发话了“皇上!老臣以为直谏有失稳妥”。 穆章阿此时开口是因为他害怕有人说出他的过失......。 “这是新招!穆章阿大人你想要干什么?”。 杜受田开始为咸丰皇帝解围。 可是穆章阿丝毫不多让,直接开怼“这只是老臣的看法”。 随着穆彰阿的开口,他下面的那些官僚也纷纷开口替他说话。 咸丰皇帝也看出来了不对劲于是便下令散朝。 次日,倭仁便将奏折递送给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拿着倭仁的奏折一头扎进养心殿看了起来。 一直看到了中午。 “皇上!恭亲王到”太监安德海喊道。 “老六!” 对于恭亲王的到来咸丰皇帝十分高兴,因为他要和奕?研究研究这个奏折。 “六弟!你看看这个奏折”咸丰皇帝将奏折递给奕?。 奕?看完之后觉得这倭仁写的甚好。 因为倭仁写出来了如何具体的辨别君子和小人,若是能做到这一点,那咸丰皇帝就能知人善任。 “好!甚好!”恭亲王夸赞。 “朕同样认为”。 次日,咸丰皇帝在早朝之时大力夸赞倭仁。 又接着咸丰皇上再一次表明了自己要广开言路的意图。 大臣们纷纷意识到,要变天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各路大臣纷纷上奏。 “河北蝗灾” “四川水灾,灾民.....” “.....”。 各地的奏折接连而至。 咸丰皇帝没有想到一让他们上奏竟然有着这么多的事情。 前些时日还踌躇满志的咸丰现在被这些个奏折压的有些喘不过气。 可是咸丰皇帝还不能撒手! 这大清的江山需要他这个年轻人,自己还有着师傅杜受田这个后盾。 这条路再难,他也要走下去。 很快,一个晚清重要的名臣将会进入到咸丰皇帝的视野之中。 这个人便是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从小便励志读书,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读出来一个名堂。 上天不负有心人,二十七岁时曾国藩中了进士。 曾国藩告别双亲来到了京城,在离家之前他立志一定要荣归故里。 后来曾国藩也实现了这一目标。 来到了京城之中,曾国藩先是打听了一下朝中的情况。 最终他决定投入穆章阿的门下。 毕竟大树下面好乘凉,他也想靠着穆章阿混一个大官当当。 很快曾国藩便接近了穆章阿,而穆章阿对于这个会来事的年轻人也是十分喜爱。 于是在穆彰阿的推荐之下,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当上了礼部侍郎。 这时候的他意气风发,也正是这时他结识到了倭仁。 这倭仁十分爱好钻研“程朱理学”,曾国藩便投其所好,给自己塑造一个爱好程朱理学的人设。 一来二往之下,二人逐渐熟了起来。 随着了解的加深,曾国藩了解到倭仁和穆章阿两人极其不对付。 不过现在他还不能离开穆章阿,于是曾国藩选择在观望观望。 他一定要站好队! 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开始重用倭仁,对于穆章阿则是不予理睬。 敏感度极高的曾国藩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投靠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