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边境,镇靖堡。 “东西都交给吴三桂了?”济尔哈朗问。 “回王爷的话,末将的人亲眼看见关宁军入城,里面的东西肯定都被吴三桂拿了。”负责此事的瓦克达说道。 “那就好,”济尔哈朗笑着点头,“本王在黄金和字画上都做了不起眼的记号,将来有一天,这些东西都会成为吴三桂出卖友军的罪证。” “到了关键时刻,本王会把这些把柄通通告诉明廷。就算崇祯想放过吴三桂,朝中的大臣和其他将领也不容不下。” “为了自保,吴三桂必然会投降大清,为本王所用!” “哈哈哈!” 济尔哈朗发出了来自内心的笑声。 “王爷英明神武,实乃大清第一亲王!”瓦克达昧着良心拍马屁。 “说正事。”济尔哈朗收起笑容,询问旁边的屯齐:“明军主力到哪儿了?” “先锋吴三桂已抵达镇边堡,王永吉在他身后十五里左右。”屯齐回答。 “勒克德浑呢?”济尔哈朗继续问。 “已率部抵达高台堡一带潜伏,并未暴露行踪。” “刘之源呢?” (刘之源是镶黄旗汉军旗主。) “所部兵马已抵达义州以北三十里的位置,随时等待命令。” “满达海呢?” “已到达海州,正在朝西宁堡隐蔽行军。” “多尔衮呢?他的水师还没来吗?”提到多尔衮时,济尔哈朗的脸上情不自禁的抖动了一下。 他身为大将军,竟然调不动多尔衮和他麾下水师。 每次征调时,多尔衮都会以辽南战事紧张的借口拒绝出兵。 他既不懂水战,也不知道辽南的具体情况。 只能听之任之,忍气吞声。 “睿亲王回信说辽南战事紧张,无法亲自驰援...” 不等屯齐把话说完,济尔哈朗便瞪着眼睛怒道:“什么?多尔衮这厮敢违抗圣旨?本王这次调兵可是有旨意的!” “王爷息怒!”屯齐开始解释:“睿亲王虽然没有来,却派来恭顺王孔有德和三千兵马驰援。恭顺王已经抵达距离海州三十里的析木城,即将与礼亲王(满达海)汇合。” “这还差不多!”济尔哈朗怒气稍减,“多尔衮还算有点良心,没有在这种时候算计本王。” 沉默了一会,济尔哈朗说道:“告诉草原诸部,此番在草原上设立驿站困难重重,凡是参与的部落战后都可以获得千石以上的粮草。” “是。”屯齐点头后问:“接下来咱们...” “继续向北撤退,引诱明军主力出长城!” 次日天明。 在济尔哈朗的命令下,八旗兵撤离镇靖堡来到长城北面。 王永吉兵不血刃收复镇靖堡和边关长城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建奴早就把长城的城墙毁了。 缺口长达百里。 “大人,还继续追吗?”李性忠,刘肇基,黄得功等将领来到王永吉身边询问。 王永吉很纠结。 无论追还是不追,对他来说都是麻烦事。 追的话不一定有收获。 毕竟建奴一人三马,跑的太快。 蒙古人就过分了,能做到一人四马甚至五马。 出了长城就是草原,想在草原上追上他们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是不追的话,建奴大军和蒙古部落就会在长城外面虎视眈眈。 只要平辽大军一退,他们随时都会卷土重来。 “追吧,”李性忠提议。 “我觉得没必要,”黄得功摇头,“首先草原是蒙古人的天下,建奴有蒙古人相助,咱们很难在草原上击败他们。” “其次大军的任务是平辽,而不是平定草原。” “不一定,”身为辽东将门世家的李性忠接着说道:“辽东的蒙古人已经和建奴成为了一体,对付他们就是对付建奴。” “另外在草原上确实很难追上并击败他们,但是可以驱离在附近驻牧的蒙古部落。” “打仗打的是钱粮!” “他们确实可以卷土重来,但是每出动一次就会消耗大量的粮草。” “建奴承受的起,蒙古人却承受不起,他们储存的奶疙瘩和肉干会因此消耗的非常快。” “所以必须把蒙古人赶远一点,增加他们卷土重来的成本。” 王永吉听完李性忠的分析后看向其他人:“你们呢?有什么建议?” 众人态度各不相同。 有人觉得李性忠说的有道理,必须继续追击。 有人则认为没有必要,应该巩固现有区域的防御体系。 选择权最后又回到了王永吉这里。 “先让探马把方圆几十里的情况摸清吧,是否继续追击得容本督好好想想。”王永吉犹豫之后说道。 众人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领命同意。 其他人离开后,王永吉陷入沉思。 他在想...建奴为什么要退往草原?而不是退往辽阳? 从沈阳往草原上运输补给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往辽阳运输补给。 济尔哈朗身为三军主帅,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他必须想清楚济尔哈朗这么做的目的,否则就有可能中了对方的诡计。 想了一夜,王永吉终于想明白济尔哈朗为什么这么做。 辽阳距离沈阳只有一百里,如果把战火引到辽阳,那么沈阳也会受到波及。 退往草原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双方甚至会在草原上来回拉扯,把战事向后拖。 拖到冬天,八旗兵和蒙古人的优势期就到了。 “所以,必须把他们往北赶才行!”王永吉自言自语后挥手下令:“传令各部,准备继续追击建奴。” 两天后。 休整之后的明军主力越过残破不堪的长城城墙,来到了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