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卷是由那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形成的,已是最佳的方法> <中国人果然自古就重视读书[捂脸]> <古时寒窗苦读十年,今天我们从小学算起,初中高中大学下来基本要读16年[捂脸]> <看了这些视频发现,许多我们现在用的方法,其实从古代找到相似的> <老朱对偏远地区的支教,鼓励大儒和国子监学生去偏远地区,正如我们国家说的自愿去乡村贫困地区支教吗?> [宋熙宁三年苏轼:读书明理,晓事,日后进入仕途,为国做贡献,为民谋福利] [唐太宗李世民:当以史为鉴,知兴替] … 唐 贞观三年 李世民比较兴奋,这次光幕的视频令他拥有了许多灵感。 “首先啊,便是这技术…”提醒在自己下方不远处的阎立本道:“都画下来了?” 阎立本一边拿着画笔刷刷补充一边回答李世民的话:“回陛下,快完成了。” 李世民点头,又与文臣们商议。 “只要这造纸和印刷取得大进步,不愁成事。” “此举能分化世家的利益。” “官学是要重视的,得让大多数人能读书。教书先生也要好好挑选…真还打算办图书馆。”李世民可一直惦记着图书馆和博物馆。 “寒门子弟也有了书籍可看,这些举措都是苍生之福。” … 本来与马周等人畅想未来,想得好好的,又冒出一道不和谐的声音。 “陛下,切勿急功近利。”一听这不中听的话,李世民就知道又是魏征。 李世民只得点头,“朕当记得。” … 其实不光文臣惊喜,灵感爆发。另一旁以李靖为首的武将们,也抒发着自己的想法。 “不能只读书啊,还得办习武堂,那他们读兵书学兵法之后再上战场…” 【“南北分卷”政策并不是明朝首创,前面我们提到南北发展的不平衡,是由战乱引起的,北宋初年已经显现出来。 宋英宗治平三年,在面对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南北不均的情况下,熟悉的老朋友欧阳修与司马光就展开了一场辩论。 [欧阳修·江西人]认为,“国家取士,唯才是择”,就是要坚持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 [司马光·河南人]则提出了“逐路取人”,认为“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司马光提出的改革方案,即以各路为单位,每十人取一人,不满十人,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则不取。 我们看来司马光提出的“逐路取人”的观点其实与明朝的“南北分卷”的政策看起来蛮大同小异。 但是,司马光的“十人取一”改革方案,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些,更多的是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在宋朝的时候,北人长于经史,南人长于文学。欧阳修指出,司马光只见每次考试南人进士多,北人进士少,故欲改法使多取北进士。这些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并分析道:如今东南各州已是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各州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这场辩论持续日久,各方争论不休。宋英宗最终仍决定依旧法,l科举录取“仍取旧制”。 双方虽都有党争嫌疑,但它们其实都是在维护公平。欧阳修是“科举考试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司马光则是“机会面前,人人人有份”的区域公平。】 <司马光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免有党争嫌疑> <司马光是个卖国贼> <司马光除了政治主张,稍微保守了点外人,投降派了点外,其他还是不错的,他编的资治通鉴还蛮好看的,整整几百万字看完了有点空虚> <哈哈哈,你不如说司马光干脆去编书吧> <那这么说的话,北宋很多人都干脆从观察场上辞官回家,认真发展自己的才学好了。> [宋熙宁三年司马光:…这都是肺腑之言!!!再者,我自问从未想过要伤害宋朝的利益,遑论卖国贼?!] [宋熙宁三年欧阳修:哦,治平年间的事啊,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 [宋仁宗赵祯:这么说来,我宋的南北问题也是日益严重啊] [唐太宗李世民:要说这事啊,还得怪@唐玄宗李隆基,你说说,你要是好好的在任上解决掉那些问题,不让安史之乱发生,让大唐好好的安然度过这200多年,会有那么多事了?] [宋熙宁三年沈括:咳咳,其实依照历史进程来看,用后世常说的来讲,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唐玄宗李隆基:现在在朕的治理下,依然是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不可能再有的。] [武周太平公主:…… 三郎还真是越来越自大了呢] … 宋 熙宁三年 司马光满脸愤慨,光幕不待见他,他是知道的。但是莫名被背上卖国贼的称号,他是绝不允许的!!!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