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辇回宫,百姓夹道欢迎,欢呼声震天。然而,龙若心中并无喜悦,边疆战事的阴影,以及对未来大凉命运的担忧,始终萦绕心头。 甫一回宫,顾不上舟车劳顿,龙若立刻召集内阁大臣,商议教育改革事宜。龙颜肃穆,语气坚定:“朕意已决,大凉必须改变!从今往后,习武不再是禁忌,兵法也要纳入教育体系。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知识,保家卫国!” 钱主簿激动不已,连忙将龙若在边疆拟定的初步方案呈上。方案中,不仅详细规定了文武课程的比例,还破天荒地提出了“以实战演练代替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 “陛下圣明!”钱主簿赞叹道,“如此一来,假以时日,我大凉必将涌现出无数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 一直沉默不语的孙太傅此时却阴阳怪气地开口了:“陛下,兵法谋略,非同儿戏,岂可轻易传授?若是人人皆习武,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龙若早已料到他会反对,却不露声色,淡淡道:“太傅此言差矣。我朝以仁义治国,习武只为自保,何来动乱之说?太傅饱读诗书,难道不知‘居安思危’的道理?” 孙太傅被龙若几句话驳得哑口无言,只得愤愤然坐下。 朝堂之上,支持改革的声音占据了上风。龙若趁热打铁,当即下令成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并拨款修建学校,招募教师。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孙太傅虽然表面上不再反对,但暗中却联合了一些顽固派大臣,处处掣肘,试图破坏改革的推行。 这日,赵夫子正在为新招募的教师讲解新的教学方法,却见一名小太监匆匆而来,神情慌张地递上一封信。 “赵夫子,这是……”小太监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孙太傅派人送来的。” 赵夫子接过信,展开一看,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信中,孙太傅言辞激烈地指责赵夫子“离经叛道”,并暗示他“好自为之”。 赵夫子紧紧握着手中的信,他知道,一场新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赵夫子看完信,手背青筋暴起,但很快又恢复平静。他知道,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但他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教育才能强国富民。他将信纸揉成一团,扔进火盆,熊熊烈火仿佛也点燃了他心中的斗志。 “诸位,”赵夫子环视众人,目光坚定,“改革之路,从来不会平坦,但我们必须勇往直前!为了大凉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责无旁贷!” 赵夫子的话语掷地有声,激荡在众人心头。教师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全力以赴,为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夫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培训中。他亲自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并根据每位教师的特点,因材施教,传授新的教学方法。他还邀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兵,为教师们讲解兵法谋略,传授实战经验。 钱主簿那边,也为改善教育设施四处奔走。他积极争取朝廷拨款,同时发动民间力量捐资助学。在他的努力下,一座座崭新的学校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容丰富的图书,都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然而,改革的春风,并不能在一夜之间吹遍大凉的每一个角落。在一些偏远地区,部分家长对新的教育方式仍然持怀疑态度。 “什么?还要学打打杀杀的东西?那不是教孩子变成不学无术的莽夫吗?”一个农夫听到孩子说学校要教习武,顿时火冒三丈,“不行!绝对不行!我可不能让我的孩子去学那些歪门邪道!” “就是,读书识字才是正道,舞刀弄枪的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另一个妇人也跟着附和道,“我们家的孩子,以后就老老实实在家种田,娶妻生子,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行了,不需要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钱主簿微服私访,听到百姓的议论,心中不禁有些沉重。他知道,要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他走进一家茶馆,要了壶茶,不动声色地听着周围人的谈话。 “听说了吗?城里新开了几家学堂,不仅教读书写字,还教习武打仗呢!” “真的假的?那岂不是要花很多钱?我们这些穷苦人家,哪里供得起啊?” “听说朝廷有补贴,只要孩子愿意去上学,不仅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书本和伙食呢!” “还有这等好事?那敢情好!等我家娃儿回来,我就让他去报名!” 钱主簿听着,嘴角渐渐浮现出一丝笑意。他知道,这场教育改革的种子,已经悄然播撒在人们的心田,假以时日,必将开出绚烂的花朵。 突然,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位客官,您也是来打听新学堂的事情的吗?” 钱主簿转头一看,一个精瘦的汉子正笑眯眯地看着他,“我告诉您啊,这新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