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把卡车停在一栋灰色的平房前面。房子是木制的,墙的外面裹着一层树皮和枝条,最外面涂抹着一层白灰,因为维修不缮,局部已有白灰脱落。屋顶上支着几根天线,房子外面竖着一口接收卫星信号的大锅。房子很长,方永智数了一下,南向并排有六个窗户。 屋顶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四周也是白茫茫一片。 听到卡车的马达声,一个中年男子从房间里走出来。他穿着一件天蓝色羽绒服,高高的个头儿,戴着一副近视镜,儒雅而帅气。 “伊万,太好了,终于把你给盼来了。” “米沙,辛苦你了。” 伊万走过去,紧紧抱住米沙。 “米沙,这是我的中国朋友,瓦夏。” “欢迎,欢迎。没想到中国朋友会来到北极。” 米沙热情握住方永智的手。 方永智从没见过气象站,更不要说是北极的气象站了。三个人一起走进米沙的房子里。靠北面是一条走廊,里面摆放着一排箱子,有纸盒,也有塑料箱子,显得十分凌乱。走廊里挂着电表箱。这里用的是柴油发电机组。南面一共有四个房间,分别是卧室、工作间、厨房和仓库。卧室很大很宽敞,有普通楼房两间卧室那么大,窗户下面是一组暖气,靠墙摆放着一张单人床,可能是比较冷的缘故,在床与墙之间堆放一层厚厚的棉被,看样子是想睡觉时不让后背贴到墙上。卧室中间是个双人沙发,沙发罩非常散乱地罩在沙发上。在卧室的一角还有一组书架,上面摆着老式的电脑显示器、小家电、日历等,破旧而落后。 “米沙,真难为你了,这里条件太差了,不,是太糟糕了。” 伊万伤心地说道。 “伊万,你来了不就好了吗?起码,你送来了很多我想要的东西。” “米沙,现在这儿就你一个人吗?” 米沙点点头。 “这怎么能行呢?你一个人在北极工作,如果出事,连个帮手都没有。换作任何人都不可能留在这儿。” “现在国家有困难,我们气象站没有资金。以前在这儿过冬的人一般有五六个人,最少也有两个人。可是,现在经费紧张,人员缩减,只能派我一个人驻守这里。” “你要是生病怎么办?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 伊万越说越激动,仿佛米沙就不该留在北极,应该马上卷铺盖回家。 “我们这个气象站虽然条件简陋了些,但毕竟还在运营,要知道其它九十八座气象站大部分都已关闭。” 米沙似乎对这里还很满足,只要能从事老本行,他愿意一个人驻守在北极,无论艰苦还是孤独,他都能承受。干一行,爱一行,米沙属于对事业很专注的人。 伊万不放心,他让米沙带他到工作间里转转。这里堆满了各式仪器,不过,都不是什么新设备,就好像是莫斯科五十年代展览馆摆放的产品。在工作间的墙壁上,电源插座歪歪扭扭地固定在墙上,感觉随时都要掉下来。 仓库里堆放着乱七八糟的盒子,有食品,也有其它用品。各种电线、测试装置摆满了一大桌子。 “这儿是怎么回事?” 伊万就像发现了新大陆,大声尖叫起来。 原来,他转到了卫生间。他看到卫生间又黑又脏,四周的墙壁黑乎乎的,白色的立式蹲便器已经没有了原色,被一层厚厚的垃圾所覆盖,一扇涂着绿色油漆的门上有几个洞,门把手也不知去向,门上没有锁,在锁眼的位置只剩下一个窟窿。 最糟糕的不限于此,这里没有互联网,只能通过一个叫“终点”的老式卫星频道与外界进行数据传输,较早前用的是更加落后的莫尔斯电报机。 伊万这次给米沙送来了过冬食品,以及最新的传真机等办公设备。在这个寒冷的北极气象站,伊万和方永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就算条件如此艰苦,但米沙仍一个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实属难能可贵。 晚上,三个人围坐在厨房里吃晚餐。所谓的晚餐基本就是罐头食品。这里的自来水设施老化,输水管路时不时罢工,有时候有水,有时候就停水,亟待翻新改造。厕所不能用水冲洗,冬天还好说,在严寒下没什么臭味,一到夏天就会臭气熏天。 这里不能洗澡,只能用毛巾沾上热水,擦洗身子。一想到半年不能洗澡,伊万的心情就变得十分沉重。 吃完饭,三个人躺下休息。一个睡床,其它二人打地铺。北极的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放眼四周,没有任何星光,只有二号气象站的窗户闪着亮光。今夜没有风,四周静得能听到野兽的嚎叫声。米沙讲述着北极的生活,自己孤身一人在这儿遇到的各种挫折,当然更多的是生活的乐趣。方永智一边听,一边回忆着自己在电视里看到的画面:中国在南极的两个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建筑恢宏大气,光就餐大厅就能容纳上百人,有自己的无土栽培蔬菜大棚,队员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科考站配有多名专业厨师,提供各种口味的美食。为保障科考队员们的正常生活,每年中国政府会派出大量船只向南极中国科考船提供补给。此外长城站和中山站都配有文化娱乐及运动设施,让队员们在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至于办公设施,更是国际一流,通讯和电脑应有尽有。相比之下,俄罗斯在北极的气象站真的太寒酸了,和中国南极科考队员的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 国家落后,百姓就要遭罪,国家强盛,百姓就能安居乐业。 在气象站待了两天后,伊万和方永智准备启程返回雅库茨克,在这里待的时间越长,消耗的食品和能量就越多,他俩要把这些宝贵的食品留给米沙过冬。 在返回雅库茨克之前,伊万和方永智必须去离这儿一百公里的达伊梅乐尔小镇,先到那儿加油,然后再折回气象站,从气象站回雅库茨克。 卡车离开气象站,沿奥列鸟克河向南行驶,没过多久就到了伊梅乐尔小镇。这里有四条街道,有中心医院,有学校,不过,因为人员流失严重,小镇上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俩人给车加完油,不敢怠慢,开始往回返,日夜兼程,向雅库茨克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