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以北的清水县,本来是一个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地方,这里的居民们世代居住在此,民风淳朴。 县城里,虽然偶有小偷小摸的事情发生,但却从未有过烧杀抢掠的大案。 这也让时任在此的青水县赵县令,日子过的很是逍遥自在,但最近这几日,青水县发生的一系列诡异事件,却将赵县令忙的是焦头烂额,昼夜不得安宁。 这几日,县城内,不管是百姓家里,还是田间地头,陆续有人发现有毒蛇出没。 刚开始,居民们还未在意,但随着毒蛇数量的增多,而且还开始攻击家禽和居民,这时,县城里的人们才开始紧张起来。 像清水县这种平原地区,往常是很少能看到毒蛇出没的,现在竟然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着实让人感到奇怪 这几日,不但村民家养的家禽,死伤无数,就连许多百姓,也被毒蛇咬伤不少,更是有好几个人,因为被蛇咬伤严重,而接连丧命。 无奈之下,赵县令让手下衙役,四处贴出告示,寻找能捕蛇的高手。 邻县有个叫顾七的,有一手祖传的捕蛇绝技,看到这个告示后,便来到了清水县。 顾七到了清水县后,来到田间地头,果然发现了许多疑似毒蛇藏身的一个个洞穴。 他没有多想,掏出随身携带的引蛇出洞的药粉,撒在洞穴洞口处,果然,不一会,毒蛇闻到气味后,便从洞里爬了出来。 顾七在洞口撒下的药粉,是顾家祖传的一种捕蛇药粉,不但能把蛇引出来,还能让蛇肢体麻木,失去攻击性。 以往顾七捕蛇,都是捕活的,这次见清水县毒蛇如此之多,为了早日把毒蛇杀尽,便也不再捕活的了,而是捕一条,杀一条。 就这样,顾七在清水县一连忙了三天三夜,却在第四日的时候,突然不见了踪影。 赵县令连忙聚集人手,一起到山上和田间地头进行寻找,终于在一个山坳深处,发现了躺在地上的顾七。 只见顾七躺在枯树叶子上,身体弯曲着蜷缩在一起,看见众人,只挣扎着说了“蛇妖”二个字,就昏死了过去。 众人急忙把顾七抬到了县城医馆里,不料,医馆里的大夫检查后却吓了一跳,原来顾七全身的骨头都碎了,已经没有救治的可能,果然,不到两个时辰后,顾七就断了气。 一时间,县城里是人心惶惶,本来县城里出现如此多的毒蛇,就够叫人害怕了,又听顾七说了蛇妖两个字,一个个更是被吓破了胆。 为了躲避蛇妖的攻击,县城里凡是外地有亲戚的,都大包小包,拖儿带女的,去投奔亲戚去了。 外地没有亲戚的,也都关紧了房门,能不出来尽量不出来了。 就这样,本来一个祥和热闹的小县城,几日间,就变得萧条零落起来。 眼看着小县城里出现的毒蛇越来越多,赵县令没办法,便把清水县出现蛇患一事,往上报了上去。 这事经过逐级上报,就到了京城,最后一纸奏折,出现在了庆元帝的龙案上。 按理说,这种小县城的案子,还跟本不需动用锦衣卫,但是由于清水县的特殊位置,庆元帝还是把卫青召进了宫里。 为什么说清水县的位置特殊呢?因为在清水县的北面不远处,就是庆元帝的亲哥哥淮阳王的封地。 许多年前,庆元帝和几个皇子,一起争夺太子一位时,当时还是大皇子的淮阳王,是庆元帝最大的竞争对手。 淮阳王不但文韬武略,不输于庆元帝,而且又是皇长子,所以,拥立淮阳王为太子的大臣也是众多。 前面讲的赈灾款丢失案中,因盗取赈灾款被杀头的,庆元帝的亲叔叔福王,就是当年的淮阳王一党。 当时,朝中的大臣们,对于立太子的人选,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立长,也就是立大皇子为太子,另一派主张立嫡,也就是立庆元帝为太子,因为庆元帝是皇后所生。 两派一直明争暗斗了很长时间,最后终是由当时的皇上拍板,立了嫡皇子庆元帝为太子。 庆元帝登上帝位以后,马上就在长江以北,为淮阳王赐了封地,将淮阳王远远地赶出了京城。 如今,虽然庆元帝已经登上帝位许多年,却还是对淮阳王一直十分忌惮。 现在,距离淮阳王封地不远的清水县,突然出现蛇患这种事,让庆元帝一直紧绷的心,立刻不安起来。 养和殿里,庆元帝将有关清水县蛇患一事的奏折,拿给卫青看了看,然后问道:“卫爱卿,这事你怎么看?” “皇上”,卫青拱手道:“据臣所知,蛇一般都爱呆在阴暗潮湿的山间或者田地里,可是臣刚刚看奏折上说,清水县许多百姓的家里,都有蛇出没。” 想了想,卫青又接着说道:“清水县原先很少能看到蛇的踪影,现在一下子出现了这么多,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臣觉得,此事一定不那么简单。” 庆元帝听了,连连点头:“是呀,朕也是这么想的。” 从龙案后面走了下来,庆元帝背起手,来回踱了几步,说道:“清水县的北面不远,就是朕当初赐给淮阳王的封地,这么多年,虽然淮阳王一直在封地里老老实实呆着,可是以朕对这个皇兄的了解,只怕他决不会甘心屈居人下。” 顿了一下,庆元帝又接着道:“朕曾经答应过父皇,只要自己这个皇兄没有谋反之心,朕就决不会动他分毫,朕现在只希望自己这个皇兄,能安分守己地呆在封地里,否则……”。 庆元帝目光沉沉地看着龙案上的奏折,没有再接着往下说。 卫青站在下面,低垂着头,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少顷,庆元帝抬起头来,对卫青说道:“卫爱卿,清水县这蛇患一事,朕就交给你们锦衣卫了,你到了清水县,要彻查此事,随时向朕汇报!” “是,臣遵命!”卫青拱手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