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的京城,萧瑟之感愈发浓郁,入目尽是枯黄凋零的落叶,胡乱堆砌在街道两侧的坊市旁。 人群中,熙熙攘攘的行商百姓们已是换上了秋装,各式各样的呼喝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冒着热气的吃食,将人头攒动的街道映衬的愈发热闹。 虽然距离一年中最为热闹的年关尚有些时日,但喜庆的气氛已是逐渐笼罩在京师百姓的心头之上。 在过去的这大半年时间里,当今天子接连完成了大婚及整饬京营军权等多件大事,随后又支持辽东经略熊廷弼,使得在辽东如日中天的辽镇建奴于沈阳城外无功而退,使朝廷近些年在辽东取得了第一次胜仗。 无独有偶。 上个月,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西南也传来捷报,拥兵自重的西南土司奢崇明在朝廷官兵的围剿之下,于叙州府外兵败身亡,其头颅已然传遍九边,震慑四方。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京师中的百姓们不由自主的期盼起数月之后的年关,对来年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但对于家中双亲年事已高的百姓而言,却是高兴不起来,毕竟自古以来,便有"老人难过冬"的说法。 约莫从十多年前开始,自幼生活在京师脚下的百姓们便是敏锐感受到气候的变化。 而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每年冬天悬挂在房舍前的"白幡"越来越多。 京师的冬天,好似愈发冷了。 ... ... 因为天子正值壮年的缘故,乾清宫暖阁非但没有点燃"地龙",甚至古朴的窗柩还半开着,不时便有萧瑟的寒风顺着缝隙,吹进幽静的暖阁,使得于角落处心不在焉的宫娥内侍们精神为之一振。 沙沙沙.. 急促的脚步声于外间响起,一直默默立于天子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闻声便是眉头一挑,旋即便快步行至外间,主动迎了上去。 他倒是要瞧瞧,究竟谁这般没规矩,如此毛毛躁躁。 只是很快,这位日渐阴沉的老太监便去而复返,枯瘦的脸颊上也涌现了一抹凝重之色。 王安脸上的表情变化自是瞒不过朱由校的眼睛,这位年轻的大明天子将手中奏本随意搁置,便一脸凝重的追问道:"出事了?" 自己的贴身大伴可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这个位置于民间享有"内相"之尊称,寻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不会令王安如此凝重。 "皇爷,"见朱由校的目光望来,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转而压低了声音,一脸急促的回禀道:"东厂刚刚送来的消息,说是衍圣公薨了.." 嗯? 闻言,朱由校闻言便是一愣,旋即脸上便露出了一抹古怪之色。 他本以为王安如此郑重其事,要么是地方上发生骚乱,要么是有官员贪赃枉法,却没想到是因为有人去世,并且还是在后世颇有争议的"衍圣公"。 因为孔子的影响力以及其推崇的儒家思想,早在汉高祖十二年,斩白蛇起义的汉高祖刘邦便将孔子的八世孙封为奉祀君,自此开启了孔氏家族的崛起之路。 此后千余年时间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出于借助儒家思想来巩固自身统治的目的,对于孔氏家族屡有加封。 即便是在最为动荡的南北朝及五代时期,孔家依旧经久不衰,享有各式各样的特权。 及至北宋年间,宋仁宗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正式将孔子的直系后裔封为"衍圣公",使本就长久不衰的孔氏家族迎来了新的巅峰。 即便是在蒙元时期,彼时的统治者们考虑到孔子在读书人心中享有的特殊地位,同样承认了"衍圣公"的地位。 而太祖朱元璋以及在原本历史上的"满清"统治者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同样仿照前朝旧例,承认"衍圣公"的地位。 故此,这个历史悠远的家族也在后世被人调侃为"世修降表",对其家族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 不过在当下,"衍圣公"仍然是大明一位十分特殊的存在,不然也不至于令见多识广的老太监王安如此郑重。 "陛下,衍圣公的后事?" 见朱由校迟迟沉默不语,老太监王安便忍不住出声提醒道,目光中隐隐有些惊忧。 作为与朱由校朝夕相处的司礼监掌印,他自是通过些许细枝末节感受到,眼前的这位少年天子,似乎对这支历史悠远的家族颇有微词。 不过这孔家乃是天下所有读书人心中的精神信仰,影响力远非前些时日在朝野上挥斥方遒的"东林党"可比。 对待"孔家",可千万不能"感情用事"。 "唔,一切照常吧。" "派人前往曲阜治丧吧.."反应过来的朱由校轻轻颔首,不置可否的朝着身旁的贴身大伴吩咐道。 他心中虽然确实不满孔家享有的诸多特权,但也清楚"事急从权"的道理,自是不会像解决京中勋贵一般,快刀斩乱麻。 以孔家的分量和地位,即便是他这位大明天子,也要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