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镇总督,我举荐前任广宁巡抚王化贞,其坐镇辽东时的战绩有目共睹,可堪大任。" 不多时的功夫,大理寺卿邹元标便先声夺人,率先打破了官厅内暗流涌动的局势,眉眼间满是嫉恨。 东林岌岌可危,他已是顾不上心疼自己的"首善书院",只能暂且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这蓟镇总督的空缺之上。 王化贞就任广宁巡抚期间曾招揽蒙古各部,并且还是前任内阁首辅叶向高的得意门生,实乃出任蓟镇总督的不二人选。 "本官附议。"闻声,刑部尚书黄克瓒便轻轻颔首,他的脸色同样有些不太好看。 放眼朝野,有资格出任蓟镇总督的官员不过寥寥,这王化贞为人虽是有些桀骜,但已是其中翘楚。 至于曾长期在地方任职,整饬行伍的他,早已随着年纪的增长,渐渐忘却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王本兵,有何高见?"对于东林党推荐的人选,周嘉谟心中没有半点意外,只是不自觉扭头看向眉头紧皱的兵部尚书。 蓟镇总督代天巡狩,总揽地方军政大权,身负护持京畿的重任,唯有经验丰富的老臣才能胜任。 在他心中,不过是靠着"连带关系",于广宁就职的王化贞还远远不够资格。 听闻吏部天官点到自己的名字,于在场官员中最年轻的王在晋便是缓缓起身,并在刑部尚书黄克瓒不满的眼神中扬声道:"蓟镇总督护持京畿,最好还是由历经兵事的干臣担任.." 被朝中东林引以为傲的前任广宁巡抚王化贞在他眼中实在不值一提,不过是靠着"岁赏"招揽了几个墙头草的蒙古部落,便敢妄言通晓军事? 嘶。 此话一出,官厅内众人均是倒吸了一口凉气,就连主动提问的吏部尚书周嘉谟都不由得微微侧目。 虽说这王在晋乃是由当今天子亲手提拔,乃是毫无争议的"帝党",但其如此直白的话语,不仅直接得罪了举荐王化贞的邹元标,还直接得罪了刘一璟及韩爌这两位出身"东林"的阁臣。 许是瞧见邹元标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近些时日与王在晋配合颇为默契的户部侍郎毕自严便轻轻拉了拉其袖袍。 而王在晋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有些"失态",随即匆匆落座,不过从其欲言又止的表情来看,明显是极为反对王化贞出任蓟镇总督一职的。 "王化贞确实年轻了些.."下一秒,东阁大学士韩爌的声音悠悠响起,使得官厅内紧张的气氛为之缓解。 "袁应泰如何?!" 早在当今天子刚刚登基的时候,朝中东林便有令右佥都御史袁应泰将熊廷弼取而代之的架势,后因"帝师"孙承宗以及吏部给事中杨涟等人于大朝会上临阵倒戈,这才功亏一篑。 从履历上来讲,袁应泰确实比"眼高手低"的王化贞要强上不少,勉强也有代天巡狩的资格。 "不妥。"未等"绝处逢生"的东林官员高兴太久,首辅方从斩钉截铁的声音便是在众人耳畔旁炸响。 纵观袁应泰自万历二十三年出仕以来的履历,其更为擅长"民生",少有主政一方的经验,遑论蓟镇自"戚少保"离职之后,便渐渐军备松弛,形势极为严峻。 袁应泰难堪大任。 "那詹事府少詹事孙承宗如何.."接连的"失利",令得官厅中的东林官员们再也不复最初的昂然,唯有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仍在不死心的挣扎着。 孙承宗素有知兵之名,且被当今天子倚重,尊为"帝师",身份和履历都够了。 "不妥.."这一次,未等兵部尚书王在晋及首辅方从哲下场,一直沉默不语的次辅刘一璟便轻轻颔首,浑浊的眸子中猛然涌现了一道精芒。 前些时日,建奴倾巢而出,辽镇战事吃紧,天子于乾清宫暖阁召集众人议事的时候,孙承宗曾先后多次"纸上谈兵",令刘一璟对其大失所望。 故此,尽管这孙承宗出身东林,但仍存着报国之心的次辅刘一璟并不赞成由孙承宗出边坐镇。 许是没有料到次辅刘一璟亲自上场,便是"背刺"了东林,偌大的官厅内顿时鸦雀无声,就连首辅方从哲脸上也涌现了一抹错愕之色。 "咳咳,"反应过来的首辅扭头看向兵部尚书王在晋,轻声道:"既然朝中暂无合适人选,不若自军中择取宿将,代掌蓟镇?" "听说山海关和宣大等地的行伍整饬的还算不错?" 听得此话,周遭臣工均是瞪大双眼,面露不可思议之色,此等"危言耸听"的提议居然是由当朝首辅的嘴中说出? 国朝以来,除却极少数特殊情况,何曾出现过以武将负责边镇防务的时候?哪怕是代掌兼领也不行! "糊涂!" "目光短浅!" 闻言,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的东阁大学士韩爌便是拍案而起,对着首辅方从哲怒目而视。 对此,方从哲只是冷冷一笑,完全没有理会恼羞成怒的韩爌。 早在东林党借着"红丸案"向他发难的时候,双方便是彻底撕破了脸皮,他又何必故作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