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涟,字文孺,号大洪,汉族,湖广应山人,明末着名谏臣,东林党人,“东林六君子”之一。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户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明神宗病危时,杨涟力主太子朱常洛进宫服侍神宗。光宗即位后,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光宗病重时,杨涟上疏力陈其过失,得以获光宗召见,受顾命之任。李选侍在光宗逝世后,欲挟太子朱由校把持朝政,杨涟说服朝臣,挺身而出,闯进乾清宫,拥熹宗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朝局,累迁至左副都御史。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历经拷打,惨死狱中。 杨涟终生致力于争“红丸案”、“移宫案”以正宫闱,反阉党以遏止魏忠贤,为挽救混乱的政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杨涟,五岁就学外塾,性敏慧,书过目辄成诵,塾师奇之。青年时代,正是东林党方兴的时期,他对于顾宪成等人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势、敢于訾议朝政的气节非常敬佩,每遇东林讲会,杨涟一定千方百计赶到无锡,与东林诸君子探讨性理之学,共商治国之道。彼此志同道合,逐渐成为东林党的后起之秀。 杨涟以“增广生”成为“补邑弟子员”,成为秀才,因父亲杨彦翱于前一年去世,杨涟按例丁忧三年,失去参加乡试的机会,原配夫人张氏去世。杨涟的丁忧期满,又娶詹氏为妻,并相伴终生,参加科举考试失利,后因贫困交加,在忧虑和劳累中一病不起,之后才病愈。获得“遗才”参考资格,中湖广道第四十六名举人,考中进士,于礼部观政,后出任常熟知县。为真实了解当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间、民舍,微服察访,遍知闾里利病,深受百姓拥戴。后因举廉吏第一,升为户科给事中,不久又改为兵科右给事中。 杨涟为人光明磊落,不肯奉承权贵。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已多年不见朝臣,郑贵妃与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结,离间神宗与太子朱常洛的骨肉之情,杨涟识破了郑贵妃的阴谋,深深为太子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在他看来,太子是一国之本,“国本”动则天下乱,因此他把稳定太子的地位与爱国忠君联系在一起,坚决支持朱常洛。 朱翊钧久病不愈,本应召朱常洛入御榻前侍药膳,但由于郑贵妃从中作梗,太子竟不得与父相见。杨涟一面暗遣人晓谕东宫伴读王安,要他让朱常洛“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争取接近朱翊钧的机会,防止郑贵妃假传圣旨,惑乱朝政。同时,杨涟又联合科道敦促大学士方从哲率百官赴乾清宫问安,以示朝臣之力。方从哲惧郑贵妃迁怒于己,便百般推诿,说:“帝讳病。即问,左右不敢传。”杨涟立即引宋代文彦博的先例,要方从哲率百僚一日三问“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方从哲不便再推,只好照办。 朱翊钧驾崩后,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然而,朱常洛登基四天后便一病不起,当时宫中纷纷传言,说朱常洛之病是因为郑贵妃进献八位美女,致使朱常洛身体亏损,又唆使中官崔文升进泻药,使其病情加重。杨涟听到这些传言深为朱常洛担忧,决心清除郑贵妃对朱常洛的威胁,于是便联络朝臣,共请郑贵妃移宫,将她从光宗身边赶开。又上疏劾崔文升“用药无状”,同时揭露郑贵妃欲封皇太后的野心。杨涟此疏,语言犀利,火药味很浓,大家都担心朱常洛看后会很不高兴。奏疏上陈三日,仍没有动静,正要松一口气,忽然宫中传出话来,朱常洛将于明日召见大臣,并特宣杨涟和锦衣卫官校。朝臣们心里都知道,宣锦衣卫官校入侍,一般都是令其执行“廷杖”。大家推测杨涟此次被召一定是凶多吉少,方从哲劝杨涟赶紧上疏请罪,杨涟执意不从,称“死即死耳,涟何罪”。 次日,众臣入朝朱常洛,朱常洛有气无力地说了些要大家各尽其职,效忠朝廷的话,便把目光转向杨涟,盯了他许久,始终不说一句话。大家正在担心,忽听朱常洛叹了一口气,指着杨涟对大家说:“此真忠君。”下旨驱逐崔文升,收回封郑贵妃为太后的圣旨,并且还让杨涟当上了顾命大臣,杨涟对朱常洛的信任非常感激,从此更是孜孜不倦,誓死报效朝廷。 朱常洛驾崩,他的宠妃李选侍欲效仿当年的郑贵妃,准备将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藏起来,“挟皇长子自重”。外臣周嘉谟亦以皇长子既无嫡母,又无生母为理由,主张抚孤于李选侍。李选侍阴狠狡诈,朱常洛在时,她便恃宠骄横,独霸后宫,朱由校的生母王氏便是被她害死。后来,她又趁朱常洛病重,与郑贵妃勾结,要求封郑贵妃为皇太后,封自己为皇后。一次,朱常洛被她纠缠烦了,便召几位大臣商量,准备封她为皇贵妃,不料躲在门幔后偷听的李选侍不满意,竟然从幕幔后伸出手来将站在朱常洛旁边的朱由校拉进去,耳语了一番,便将其推出。朱由校当即便跪在地上请父皇封李选侍为皇后,如此僭制违礼,不仅使在场的大臣面有怒容,连朱常洛也为之“色变”。为防止李选侍挟持皇长子干预朝政、扰乱国体,杨涟等一批正直朝臣决意铤而走险,力挽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