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丰听了,背后九首如环,惨绿大盛,他看向远方径小山幽,青松亭亭,若有所思,在西游中,红孩儿是个特殊的存在,年龄不大,修为惊人,三昧真火神通更是罕见。
这样的根脚,绝不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能够概括的。
只是没有想到,红孩儿怎么会和上古圣皇有牵扯?
红孩儿是个机灵鬼,他左右看了看,问道,“火云两个字有什么不妥?”
“没有,很好听。”
李元丰自己都不明白其中的曲折,自然不会乱说,不过他将红孩儿的重要性提高一个档次,念头转动,道:“洞府已毁,你也不用在这里待着了,以后有什么打算?”
红孩儿穿火红色肚兜衣,披红袍,赤脚丫,他听到李元丰的话,有点茫然,他修炼天资绝伦,可心智跟孩子差不了太多,骤然生变,懵懵懂懂。
“这样,”
李元丰用目中余光看到,心中笑了笑,红孩儿不去投奔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最好,道:“你跟着叔叔我,叔叔是不会让你吃亏的。”
红孩儿自然不会反对,他晃着自己头上的冲天髻,提着丈八火尖枪,道:“等我修炼好神通,再找他们算账,报焚烧洞府之仇。”
“走。”
李元丰大袖一展,卷起风云,两个人踏在上面,一前一后,离开此地,回转九荒别府。
轰隆隆,
在红孩儿答应下来后,蓦然间,李元丰的顶门庆云之上,传来一声无声大响,其他人听不到,可落在他自己的耳中,如惊雷炸响。
紧接着,紫青垂落,凝成宝灯莲花之相,何止千百。
所有挤在一起,风吹而摇,香气氤氲。
嗅在鼻尖,让人熏熏若罪。
“好家伙,”
李元丰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是一惊,这不是其他,而是红孩儿归顺自己后带来的气运显化,只是没有想到,会如此惊人。
说起来,在李元丰的麾下,不但有蝎子精,蜈蚣精,西游原著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有灵枢,等等等等,不在西游原著中提及,可秉承西牛贺洲天运地气而生的,特别正式开府后,气运牵引下投奔来的不少人,每个人都有潜力,有气运,是难得的人才。
他们聚在李元丰麾下,聚众凝运,是李元丰外运的重要组成部分,锦上添花。可以前人带来的气运,全比不上红孩儿。
难怪能够让观世音菩萨下手,红孩儿的根子真的不浅啊。
路上无话,回到洞府后,李元丰先将红孩儿安排妥当,然后除去银冠,换上便服,一个人行走在湖前,只见极目烟萝,有几点白萍,几枝红蓼。映着波色,有一种空寂之感。
再远处,云不入水,横斜若凝眸。
置身其中,让人神骨一冷,杂念不起。
“大功告成。”
李元丰眸光清明,回想自己介入火云洞红孩儿之事,微微一笑,此行虽然有惊险,可仔细来看,功德圆满。
确实如此,李元丰此行,可谓是满载而归。
其一,收下红孩儿。
红孩儿气运惊人,根底深厚,不仅能够给九荒妖圣李元丰带来惊人的气运,而且自身潜力巨大,一旦能够兑现潜力,以后会是非常重要的帮手。
其二,真正意义上会了会大罗金仙的化身。
大罗金仙,横绝诸天,证得过去现在未来,基本不留于文字,外人难以窥见真实,只有经过这样实打实的交锋,才知道里面的深浅。
反正李元丰通过此番和水月观音的交手,明白一件事,即使自己已经是天仙层次顶尖的存在了,可要堂堂正正击败金仙化身都不可能。
李元丰同样明白,金仙化身不动用重宝要轻而易举击败自己也万万不可能,反正只要金仙真身不下场,可以往来纵横。
其三,试一试佛门的底线。
李元丰现在最怕的是什么?不是离应劫时间越来越近,也不是冲击天妖道第七重宙元境的困难,或者其他,而是怕佛门见到他的潜力后,打破规矩,掀了桌子,直接将他扼杀。
那样的话,任凭现在的李元丰再有多少手段,肯定也挡不住佛门的全力出手。
如今来看,倒是不用太担心。
或许李元丰现在表现出的潜力和力量并没有让佛门不要脸皮打破规矩的程度,反正从观世音菩萨那里来看,一切正常。
“这就好。”
李元丰来回踱着步子,衣袂带风,飒飒有音,有一种昂扬姿态,只要佛门不掀桌,自己会有机会冲破西游桎梏,真正自由的!
李元丰走着路,渐渐离开这一方大湖,见前面树色苍茫,青松翠竹横列十几里,恍若屏障,前文提到过,他的九荒别府外面看不大,实则内藏乾坤,毕竟是并吞一界所成,景色无双。
李元丰得胜归来,赏着景,念头转动,不知道天庭的事宜怎么样了,勾陈宫和瑶池一番联手,能够给自己争取多少利益?
且说观世音菩萨携着惠岸行者回到南海珞珈山潮音洞,观世音菩萨一个人坐在洞府中,点燃宝灯,灯光映在她完美无瑕的玉颜上,有着星星点点。
对于观世音来讲,这次折戟并没有让她过于愤怒,或者其他,要说感受的话,恐怕更多的是让人意外。
堂堂大罗金仙在一个天仙层次的手中吃瘪,已经多久没有了。
更为重要的是,观世音想到是自己把那个九荒妖圣拉入西游劫中,愈发觉得天命之造化运转的玄妙。
又过一会,忽然间,南海之上,梵音佛唱大作,有一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双手持莲花宝枝,半坐在白象背上,六牙白象踏着莲花,缓缓而行。
这位菩萨一来,金花乱坠,地涌金莲,声势不凡。
无他,因为来人是普贤菩萨,他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在佛门中,虽然顶着菩萨的名号,但神通之强,法力之深,在佛门中都是排在前列的,绝大多数佛陀在他面前都得恭恭敬敬。
“普贤道友,”
观世音见此,将之迎入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