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福海、刘福音、刘福昆、刘福乐四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进阶到炼虚大圆满之后,刘长旭便开始了对他们进行了更为严格、几近苛刻的训练。
在接下来的训练过程中,刘长旭不仅延续了之前的指导与培养方式,以其深厚的修行经验和渊博的知识储备,耐心地为他们讲解修行的要点、难点,帮助他们改进修炼方式。
而且,亲自出手用近乎实战的方式,让他们直面更加严酷的磨砺。
有时,刘长旭施展雷属性神通模拟令人胆寒的三色雷劫,对儿女们发动凶猛的轰击。
四人虽然拿出全部手段进行抵挡,但在接近合体期的强大雷火之力面前,也只能落得惨败收场。
他们的身体在雷火的冲击下,往往是遍体鳞伤。
而有时,刘长旭又会摇身一变,宛如一座巍峨不动的高山,充当起了肉盾。让儿女们使出各自最强的神通手段向他进行攻击。
刘长旭则凭借着自己高深的修为和强悍的肉身,仔细地感受着四人攻击的力度、角度以及灵力的运用方式,以便能够及时指出他们在攻击能力上的不足。
也正是在刘长旭近乎严酷的训练下,刘福海四人的炼虚大圆满修为迅速巩固,并不断进步。
不过,即便刘长旭对他们的训练这么苛刻,四人仍然咬牙坚持!
而对刘长旭单独给刘福海四人开小灶的行为,陈雨菲、姜雪凤、杨青雪、柳青莹、苏锦绣、李振馨、莲儿诸女、以及其他儿女们纷纷露出不满,认为刘长旭偏心。
特别是儿子刘福霸,就像一只聒噪的小鸟,整天在刘长旭耳边嚷嚷着,非要加入到这样艰苦的训练中来不可。
刘长旭看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似乎全然不惧训练的艰苦,非常满意,于是非常痛快地应允了他们的请求。
然而,当这些人真正踏入特训的“战场”之后,这场特训实在是严酷至极,每次特训之后,不仅身心俱疲,时常还会受伤,纷纷懊悔自己当初的冲动。
不过,刘长旭在特训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他的细腻之处。他犹如一位独具慧眼的伯乐,能够敏锐地洞察每一个人的特质。
对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专门的指导,帮助大家对修炼方式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他深知修炼资源是修炼之路的重要基石,所以努力确保众人在修炼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六阶灵物供应。
在刘长旭的悉心指导和全力帮助下,大家修为的进步速度快得惊人。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刘长旭为妻子儿女们的特别训练指导一直持续五十多年方才结束,
刘福海、刘福音、刘福昆、刘福乐四人已经完全具备了突破合体的条件,被刘长旭安排闭关突破去了。
而其他人的修为进步同样也很出色。
妻子陈雨菲、姜雪凤、柳青莹、杨青雪四女进阶到炼虚大圆满。
妻子苏锦绣、三子刘福越、四子刘福锋、六子刘福超、七子刘福阳、十一子刘福霸、二十子刘福圣、二十二子刘福玉、长女刘福娇、十六女刘福慧均进阶到炼虚后期修为。
妻子李振馨、莲儿,十六子刘福贺、十七子刘福成、十九子刘福雄、五女刘福婷,小弟刘长岩、长孙刘泽元等均进阶到炼虚中期。
为了帮助亲人们进阶,刘长旭几乎耗光了自己和家族的六阶灵物。
在特训结束后,刘长旭便将主要精力都倾注在了自己的父母身上。
时光无情,此时,父亲刘世昊和母亲林玉莲都已被岁月侵蚀,生命如同风中残烛,临近大限。
刘长旭心中满是对父母的牵挂与不舍,为了能在父母最后的时光里尽到为人子的孝道,他与弟弟刘长岩,带着父亲母亲乘坐星际传送阵,回到了那熟悉的玄黄星。
按照父亲母亲的意愿,他们一家回到家族辉煌的起点桃花山。
此时桃花山上的老宅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
虽然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但在族人们的精心维护下,老宅保存的依旧完好。
一家人回到老宅后,刘长旭陪着父母过上了悠闲的生活。
每日里,他会陪着父亲在院子里晒晒太阳,聊聊过去的故事;也会帮着母亲打理一些简单的家务,在母亲温柔的目光中感受家的温暖。
在这老宅之中,每一刻的时光都显得格外珍贵,刘长旭只想尽可能地让父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过得宁静而又幸福。
然而,岁月是无情的,那怕刘长旭身为合体大圆满强者,也无法阻挡岁月的脚步。
大唐历4355年八月的一个凌晨,万籁俱寂,父亲刘世昊在宁静中安然坐化,就这样先于妻子林玉莲一步,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刘长旭的心中仿佛被沉重的巨石砸中,悲痛如潮水般将他淹没。他强忍着泪水,与弟弟刘长岩一起,默默地为父亲筹备葬礼。这场葬礼极为低调,就像父亲一生的为人,不事张扬。
按照父亲的遗愿,葬礼只允许最亲近的家人和刘氏家族的高层参加。那些在外界看来与刘家关系密切的青云宗以及其他友好家族,都没有被通知。等到青云宗高层知晓这个消息的时候,父亲已经入土为安,一切都已尘埃落定。
母亲林玉莲对丈夫的离去,悲痛到了极致。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哀伤,仿佛心被掏空了一般。仅仅过了两年,母亲最终还是追随父亲而去。
与父亲葬礼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林玉莲的葬礼无疑要热烈得多。因为青云宗似乎早有预料,在母亲刚刚离世之际,青云宗以及其他修仙势力的代表便纷纷登门吊唁。他们身着素服,脸上带着肃穆的神情,表达着对母亲的深切哀悼。
刘长旭见到这么多的宾客上来吊唁,也不好阻拦,便允许他们进山吊唁。而这样的宾客还有很多,即便母亲入土为安,仍然有人上门吊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