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操控舆论(1 / 1)

换成以前,陈景恪是不敢主动挑起保守派和激进派矛盾的。

主要是舆论这一块不好控制。

但朱标的那一课让他豁然开朗,随便两派怎么争,都改变不了朝廷的决定。

让他们争一争,反而能让很多问题浮出水面。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在保守派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下,被掩盖起来的问题逐一揭露出来。

激进派也有些哑火了,只能想办法补救。

陈景恪自然不会看着激进派被打压,于是在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上,就出现了很多篇中立的文章。

其中出自方孝孺的那一篇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被激进派奉为圭臬。

甚至被拿到朝堂上来和保守派做辩论。

这篇文章赞同了保守派的做法,认为开海政策确实造成了很多问题。

激进派为了利益选择了刻意隐瞒。

若没有保守派查漏补缺,国家早就出大问题了。

并且还把主要的问题一一罗列,并指出造成的危害。

还有些藏的很深暂时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也被他指了出来。

看到这里,保守派都露出了喜色。

果然不愧是唯物学的开派宗师,出手不凡啊。

只是越往下看他们就越觉得不对劲儿。

夸完保守派之后,方孝孺话锋一转开始替激进派找补起来。

开海确实造成了问题,但也带来了好处啊。

然后又从国家财政、粮食、民生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而且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拿历朝历代做对比。

之前朝代都遇到的难题,在大明被很好的缓解了,不得不说开海有功。

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多政策都是在推行过程中一步步完善的。

他还拿税法举例,从古代的井田制,到两税法,再到现在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

几千年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如果古人因为种种漏洞,就不搞税法,那永远都不会有大明的惠民政策。

开海也是一样,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存在缺陷就认为它不好。

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正是朝中衮衮诸公的责任和义务吗。

否则,朝廷和万民要你们做什么?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这篇文章还不足以被大家重视,真正的精髓在后面。

在对事情进行了总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他针对部分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其中重点强调了教化问题。

既然出海百姓变坏是因为缺少教化,因为环境不好,那我们就改变环境。

在每一个有明人存在的地方,建立明人聚居区。

在这个聚居区里,施行华夏文化,推行华夏教育。

当然了,建立这样的聚居区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朝廷来解决了。

_ttkΛn_¢o

我只是在野一闲人,随便说说,至于如何做还需朝中诸公酌定。

――

方孝孺写完文章,就继续研究自己的学问去了。

外界却因为这篇文章吵的更凶了。

不过吵来吵去,依然就那几件事情,没什么可赘述的。

这篇文章真正的作用,是让激进派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海外建立汉人聚居区,这个建议在现代看来,实在没什么高明的。

不就是唐人街吗?有什么好说的。

但在大明这是首创。

这个建议就像是一株火苗,照亮了激进派心中的迷雾。

独属于明人的聚居区,不但能解决风俗习惯、教育等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很多其他问题。

比如方便对海外明人进行管理,能尽可能的确保大家的安全。

在这个提示下,激进派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计划。

并提交给了内阁。

朱标看完之后不置可否,然后就将其公之于众。

保守派看到这份计划顿时就乐了。

倒不是这份计划写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试问,建一个这样的聚居区,朝廷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这个聚居区建好后,由谁来管理?”

“如果由当地人自治,那朝廷不是为人做嫁衣吗?”

“如果由朝廷派遣官吏,那还搞什么聚居区啊,直接建立郡县制不就可以了吗?”

“你们不会不知道,朝廷为何不在海外建立郡县制吧?”

一席话问的激进派哑口无言。

他们光想着建立聚居区了,却没想过由谁来建,又由谁来管理。

让朝廷出钱出力来建?

别开玩笑了,换成谁都不可能答应的。

就在此时,又有一个人站出来,问出了一个堪称绝杀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海外国家,要出钱出力在大明的土地上,为他们的子民建立一个聚居区。”

“这个要求,咱们可能答应吗?”

“情同此理,别的国家会允许大明朝廷出钱,在自己的国家建一个明人聚居区吗?

“就算他们迫于压力同意了,心里也会有疙瘩,说不定哪天南洋事故就会重演。”

这一番质问,直接宣告激进派的解决方案失败。

不过他们却并未气馁,被否其实是在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次性就通过。

在内部会议的时候,一个名为谢允的工部郎中这样给大家打气:

“就连陈伴读的很多政策,都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完善才能通过,更何况是我们。”

“失败不可怕,至少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吗。”

这让部分泄气的人,重新振作起来,大家集思广益开始商量解决的方案。

既然朝廷不会出钱粮,那就找当地人自己出。

“联络当地的大族,再向海商、百姓募捐一部分……”

“聚居区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先把人聚在一起,把书院开起来再说。”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落魄书生,雇佣一些过去。”

“实在不行,就找一些识字的人去照本宣科,灌灌耳音也总是好的。”

“先把架子搭起来,再考虑别的。”

“至于管理,肯定要遵守当地律法,但在不违背地方律法的情况下,实行一定的自治。”

“大家推举一部分人出来管理聚居区。”

“同时也代表聚居区,和当地朝廷衙门进行交涉,维护明人的利益。”

在众人的商议下,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可行性的计划,逐渐成型。

然而就在他们忙着完善自己自己计划的时候,大明周报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撰写者不是别人,正是淡马锡总督傅安。

他在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南洋当前的局面。

经过这次惨案,南洋汉人只剩下不到二十万,大族几乎被土人消灭殆尽。

当然,不全是被土人杀的。

狡兔三窟,有些南洋大族在别的地方还有产业,有一部分人员逃过一劫。

但后来被查到参与过欺骗大陆百姓的事情,被淡马锡总督府给打击了。

总之就是,南洋汉人所剩不多了。

土人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经过大明水师的清洗,南洋已经没有成型的土人势力。

大明的军队,依然在持续性的对各个土人势力进行打击,防止他们重新抱团。

但这种持续性打击,消耗实在太大,不可能持久。

关键是,这种高压混乱状态,严重影响了商业贸易,不利于大明长久统治。

朝廷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大明对南洋的数年经营,就要毁于一旦了。

作为淡马锡总督,他自然有建议权。

他的意见是,既然南洋已经是这个局面了,自然没有还政给那些野蛮土人的道理。

南洋水师不会答应,南洋被屠杀的汉人也不会答应,心系南洋的大明本土百姓也不会答应。

所以,他建议朝廷效仿楚国旧事,在南洋分封诸王。

――

随着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关于如何处置南洋遗留问题,就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民间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不管朝廷怎么处置,都绝不可能还政给土人。

蛮夷之辈,屠戮我手足。

不将其灭族就算是仁慈的了,还要还政给他们,怎么可能。

谁敢这么做,谁就是汉奸卖国贼。

退一万步说,万一还政给他们,他们再次屠杀汉人怎么办?

这个责任谁承担的起?

你支持还政给土人吗?

支持的话就签字画押,将来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灭你家户口本。

一直通过锦衣卫监控民间舆论的陈景恪,得知这个风向,心中乐开了花。

“汉奸卖国贼都出来了,族群意识终于觉醒了啊。”

朱雄英也欣喜的道:“不枉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收获。”

“一定要再接再厉,让大华夏概念彻底深入人心。”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南方和西南那边,你有什么计划吗?”

朱雄英严肃的道:“等大分封确定之后,我准备亲自去一趟,必须要趁此机会将此事落实。”

陈景恪思考片刻,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办法。

朱雄英的身份足够高,他去就代表着朝廷的重视。

其次他在南方和西南土民中,有着极高的威望,那些人都服他。

由他亲自出面,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

“解决土民问题,根子是解决土人首领。”

“只要他们点头,这件事情就很简单。”

“他们所虑者,不过是新政推行之后失去利益,你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我知道,这次过去只是为了推行宣政计划,不搞改土归流,难度没有那么大。”

“如果他们连这都不答应,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

改土归流也是既定计划,但目前的条件确实不适合。

一来是土人对大明还不够信任,依然有很多土人过着封闭的生活。

二来是那里的汉人力量不够强,无法支撑朝廷建立稳固的统治。

陈景恪说道:“你去了那边,正好圈一些地方建立村寨,迁徙汉人百姓过去居住。”

“协调好汉人和土人的关系,不要让他们生出间隙。”

“此举一旦完成,二十年后改土归流可期矣。”

――

傅安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

成年亲王看了那叫一个激动,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有合适的土地封给我了。

泪目啊。

保守派看到之后,也非常的高兴。

现在好几个亲王成年,只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土地分封,才一直耽搁不去。

而且年龄比较长的鲁王、蜀王、湘王,分别在东北、交趾等地方担任总督。

权力虽然不如藩王,可也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

时间长了,谁知道会不会尾大不掉。

正好南洋空出来了,赶紧将他们弄走吧。

这样大家就放心了。

啥?你说这样做置土人于何地,也不符合礼法?

呵呵,要不要听听民间的声音?

你想当汉奸卖国贼吗?你想用户口本做担保,支持土人复国吗?

不敢就闭嘴吧。

激进派也同样非常兴奋,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还有比建立汉人聚居区更好的办法。

亲王的封国,自然要推行华夏文化和律法,管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而且封国还能慢慢的蚕食土人势力,最终实现教化。

可以说,一旦分封计划实施,南洋将正式华夏化,不复为蛮夷之地。

目前海外汉人的主要聚居地,就是南洋。

解决了南洋的问题,其它地方反而好解决了。

开海的隐患解决了九成以上,剩下的已经微不足道了。

关键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支持开海政策的新借口。

探索。

海外土地很多,只是过于蛮荒不适合分封。

开海之后,利用民间力量先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正好进行分封。

以后大明永不为宗室问题困扰。

而且分封还能把多出来的百姓迁走,减少人口密度,从而减少土地压力。

反正好处实在太多了。

于是,亲王、保守派、激进派同时上奏,希望能在南洋进行分封。

只不过亲王们比较含蓄,打着请安问好的幌子,接连不断给朱元璋、马娘娘、朱标、朱雄英写信。

就连陈景恪都收到了很多封信,信里面要多谦卑有多谦卑。

不知道的还以为陈景恪是亲王,他们是臣子呢。

后宫的嫔妃也没闲着,她们找不到朱元璋,又不方便找朱标,就开始去找马娘娘。

总之,南洋分封一时间成了主流声音,就差皇帝拍板了。

不过有一个群体却有不同意见,那就是勋贵。

不是说今年宣布大分封吗?现在马上就年底了,倒是说啊。

而且南洋那么多土地,正是分封的好地方。

不能全封给亲王们吧?多多少少给我们也留一点啊。

不过他们也很清楚,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沉得住气。

要是在这节骨眼上弄出问题,导致大分封计划流产,恐怕其他勋贵会直接将他们生吃了。

朱标自然知道他们心急,但这事儿确实急不来。

虽然可以用强硬手段来推行大分封政策,但能通过舆论减少一些压力,还是要尽量减少一点的。

毕竟以后日子还要继续过。

这次用强,下次百官就会起逆反心理的。

而且想要推行大分封,还要等一个人回京才行。

那个人自然是朱元璋。

他威望足够高,能弹压所有人,不怕发生意外。

二来这是他的许诺,也需要他来收尾,善始善终吗。

那么朱元璋在哪呢?

他刚刚在蜀地清理了几十个户口本,正快马加鞭往回赶呢。

最新小说: 团宠痞女:病娇王爷追妻难 核爆刀法,我在废土一刀一个 乱世红颜之云萝传 医妃二嫁带空间,皇叔宠她无法无天 大明:朱元璋假死,我选择登基! 一曲清歌醉流年 天灾末世:童养媳的古代生存日常 一别两宽,将军自重,妾身想独美 贬妻为妾?转身嫁权臣灭渣男满门 小镇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