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根银针刺激张玄陵的天灵盖,一缕一缕引导真气输入进去,重新激发张玄陵的自我修复潜能。
过了数十息,终于将张玄陵体内的真气疏导了一个大周天,全身气脉豁然贯通,阴阳二气自走十二重天,最后聚于顶门,俯冲而下,落入丹田之中。
萧玄脚步轻轻一划,忽然划出,人已至张玄陵右肩后,以右手的捏针凝气,点向背后的几处大穴。
终究是多年的积淀,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起效果的,更何况还是最神秘的脑袋部位。
就这样反复治疗,不知不觉一个月时间过去,张玄陵的情况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是不疯了,但还是记不起曾经。
治疗张玄陵的空余时间,他也静坐参悟脑海中张玄陵动手时的动作姿态,场景。
接近两百年的见识,虽然困难无比,但终究还是被他推演出了一些门道。
尤其是这些天来,他从张玄陵这里知道了童谣。
“树叶沙沙遮窗棱,娘的话儿要记清,天灵山中寒冰坠,神堂门里满天星,雷滚滚,雨纷纷,涌泉池内深又深,东屋点灯西屋亮,子午卯酉不离分。”
“天灵山”和“神堂门”,别位于头顶和背部,真气由头顶灌入背部,之后再将真气散开。
“雷浓浓,雨纷纷”应该是说的是“五雷天心决”大成的条件,雷雨天,借助天地自然之力。
“涌泉池”表示一个穴位脚底的“涌泉穴”,“深又深”可以理解为真气凝聚在足底或者真气由涌泉穴大量汇入丹田,这样真气为一循环。
总结下来就是,修炼“五雷天心诀”的真气路线为天灵穴向下到达神堂穴散开,在汇入足底涌泉穴后进入丹田,再配合雷雨交加的天气在特定的时间便可修炼成功。
有童谣的点缀血窍,又有张玄陵曾经的演练。
一时间,五雷天心诀被他推演得七七八八。
或许有的地方,与原版的有所出入,但也或许有的地方,别出新意。
甚至有着五雷天心诀的帮助下,他终于一举冲开第五第六两条奇经,卡在了任督二脉的关卡上。
也就是说,现在的他,已经是大天位级别的高手了,甚至在大天位中,还不是很弱的那种。
又是半个月之后,张玄陵的治疗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最后一次施针。
“道长,迷茫多年,还不醒来,更待何时?”
张玄陵眼中精光闪过,虎威一喝,迅速盘膝而坐运转道家功法。
道家功法本就讲究天道自然,张玄陵迅速固守灵台,心灵澄清,去伪返真。
很快灵识一片清明的张玄陵阖开紧闭的双眸,仿佛升华了一般,疯病尽去。
甚至功力因为多年的迷茫沉淀,还更进一步,直接到达了大天位巅峰,隐隐约约涉及到了任督二脉的穴位。
“多谢神医相助,贫道今日才得以恢复清明!”
此时的张玄陵再也没有半分落魄乞丐样子,反而身上有着一股玄之又玄的一派宗师气质。
至于治疗之前发生的事,绝口不提。
“哈哈,道长恢复了就好!
说实话,我也没有底气,毕竟大脑太过神秘了,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说来也是我惭愧,识破道长身份后,骗取道长演练五雷天心诀。
所以,治疗道长,权当对自己内心愧疚的一点弥补。
以后有需要在下帮助的,道长吩咐一声,力所能及之内,定不推辞。
至于道长的儿子,我想道长既然恢复了,也有所猜测。
据我所知,现在的他没危险,还是通文馆少主。
道长没有必胜的实力前,在下建议还是从长计议。
否则一旦道长暴露,我想道长的儿子,就会危险了。
毕竟,李嗣源当初收留道长的孩子,肯定有将来让你们父子相残的谋划,也有拿他威胁你的打算。”
张玄陵本来暴动的心,因为萧玄的劝诫,渐渐平复了下来。
“多谢神医,就是为了儿子,贫道也不会轻举妄动。
只是让老道百思不得其解,那李嗣源当初为何如此处心积虑谋害我一家?
我一家在玄武山与世无争,好像并未得罪过通文馆。”
萧玄:“我想这应该与他修炼的至圣乾坤功有关了。”
“何解?”
“至圣乾坤功,至阳至纯,威力之强,不可小觑。修炼大成后,身体犹如易筋洗髓,脱胎换骨,内力精纯醇正,力道雄强无比,真气雷电霹雳,炽如烈火,且运功如意随心,无物可撼。
如此功法,因为太过阳刚,所谓过刚易折。
所以,与天师府的五雷天心诀互助互补。
传闻,若是二者同修,这两大神功就能互助互补,融会贯通,继而功力大增,修为境界得到极大的突破,达到前所未有的无上境界。
道长有机会的话,可以试试,说不定能开创天师府前所未有的境界,也不一定呢。”
张玄陵闻言,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竟是为了我家传的功法。
多谢神医告知,否则老道还瞒在鼓里而不自知。
至于道长所谓的报答就算了,救命之恩大于天,神医早就还完了,甚至老道还占了便宜。
五雷天心诀,除了一首童谣之外,并无秘籍,只能靠自己领悟。
神医是在与贫道比试中观摩的,说来也不用愧疚,这是神医的本事。
比试中观摩,或许不全面,贫道为神医演练一遍。”
萧玄连忙拒绝,道:“多谢道长好意,不用了。
会一些,自己去推演,会更有趣。
如果照搬照练了,反而有一定的束缚。
说来,在下自不量力,正在以五雷天心诀为基础,推演一部雷道掌法。
到时候推演出来后,送给天师府,作为回报。”
张玄陵虽然知道创功谈何容易,但也没有拒绝。
“哈哈,好,那贫道就拭目以待。
对了,一直神医神医称呼,还不知道神医名讳呢。”
“在下萧玄!”
“萧神医,观你行事作风,颇有道家真意,不知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