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曹操、刘备两大阵营,各自围绕“收复小沛后,重修梁孝王陵”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层面的运作,历史的车轮也悄然来到了建安八年的十一月底。</P>
在刘备的使者抵达襄阳前后,曹操让郭嘉写信回许都、交代荀彧等人上表拿掉刘备官职的事儿,倒是先有了眉目。</P>
毕竟曹操很重视这件事情,郭嘉的信也是六百里加急从符离飞驰送回许都的。连送信带准备,仅仅三四天后,荀彧等留在许都的心腹文臣,就开始操作推动了。</P>
而荀彧最后的具体动作,跟曹操、郭嘉当日随口聊的方案,又有了一些优化。</P>
也不知道具体是二荀的手笔,还是有贾诩也参与了,总之最终方案肯定是曹操点头了的。</P>
这也不奇怪,郭嘉在曹操麾下几大谋士中,以奇谋见长,而非政治运作。</P>
要论内政操作、对政治层面大义名分的把握,二荀都是比郭嘉强的,连贾诩都比他略强。</P>
最终,十一月底的一天,许都朝廷的一场朝议上,荀彧暗中让侍中郗虑为代表,递上了那两道表章。</P>
第一道表章的内容是针对刘备的“罪行”的,随便找了几个还算相对有欺骗性的借口,要求拿掉刘备的车骑将军之职。</P>
第二道表章则是“现任宗伯诸事繁冗,不能尽责,请陛下恩准调前任宗伯刘艾,重新担任宗伯”。</P>
刘协已经好几年没收到曹操关于刘备的表章了,此番乍一收到还有些诧异,心中惊疑不定。</P>
大朝会上他不敢直接表态,便表示需要再议。</P>
朝会结束后,刘协就召见了荀彧和郗虑,想探探口风,了解一下这到底是谁的意思。</P>
荀彧和郗虑便来到作为皇帝书房的石渠阁,君臣礼毕,刘协便问起荀彧此事该如何处置。</P>
荀彧:“尚书、中书各有司职,郗侍中所表,陛下自有决断,臣岂敢越俎代庖。”</P>
汉朝用的虽然是三公九卿制、还没有后世隋唐的“三省六部”,但是三省六部的雏形,却已经出现了。</P>
尚书令就是统管下面各个领域的尚书的,“尚书台”也渐渐演化成后世的“尚书省”。</P>
而侍中则是从西汉时的“中书令”转变而来,后世又会渐渐演化为“中书省”。在“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中占据一席之地。</P>
所以这个“侍中郗虑”,法理上来说,是跟荀彧平级的重臣。尚书中书各有分管,荀彧不想点评郗虑名义上的奏表,也无可厚非。</P>
虽然谁都知道,郗虑也好,荀彧也好,他们都代表了曹操的意思。而郗虑受曹操信任的程度要比荀彧低得多,他就是个专干脏活的白手套。</P>
说起来,这郗虑出身郑玄门生,也就是跟崔琰等人是同门师兄弟,原本学界地位很超然。但在郑玄诸弟子中,郗虑的人品着实是比较卑劣的。</P>
历史上他主要干了三件事情:一是陷害孔融,曹操想杀孔融不好找罪名,就丢给郗虑罗织罪状。最后曹操自己假装不清楚情况、“不干预有司执法”。</P>
历史上孔融死于建安十三年、也就是袁家彻底灭完、南征刘表前夕。这一世孔融早死了几年,不过也算是历史惯性,罗织罪状的依然是这个郗虑。</P>
历史上郗虑的第二件名着名事迹,也跟构杀孔融同年。曹操要罢黜三公制度、自封丞相,嫌老司徒赵温碍眼</P>
然后曹操就设了个局——曹丕那年二十一岁,该入仕了。而汉朝制度,三公都有破格察举人才的名额,曹操就暗示赵温举曹丕茂才。</P>
赵温不敢反抗、乖乖照办。结果曹操倒打一耙,奏请皇帝说“赵温察举曹丕,不是因为曹丕真有才干,而是想讨好我”。</P>
曹操刚演完大公无私,侍中郗虑就赶紧接力,弹劾赵司徒攀附营私、将其罢免,为曹操当丞相扫清障碍。</P>
后来,郗虑还代表皇帝持节奉曹操为魏公。还主持了伏完、伏寿案,亲自监督杀害了伏皇后全族,可谓是给曹操专干脏活的一条好狗了。</P>
……</P>
如今这一系列公案,虽然只有第一件已经发生了,但刘协也是识人的。</P>
当刘协看到这事儿连荀彧都开始退让避嫌、只让郗虑一个人来奏对,他心中已然雪亮:</P>
曹贼这次的企图,定然脏得不行!否则不至于荀彧都不好意思听、要单单把郗虑推到最前台!</P>
但刘协也没办法,只是心中升起一股悲凉,还得耐着性子跟郗虑交涉——这宫中的甲士,可都是曹操留下的,也都听郗虑的话,刘协根本无法明着反抗。</P>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憋屈啊。</P>
刘协清了清嗓子,试探道:“郗卿此奏,朕以为还有些需要商议……如今朝廷威信难及四方,只可以恩御下,以安人心。若是用威、动辄罢免官职,则需辅之以用兵——否则四方之人视朝廷诏书如无物,岂不是愈发有损朝廷威严”</P>
刘协这番话,也是尽其所能说得委婉了,以免流露出对皇叔的直接偏袒。</P>
他也不说该不该罢刘备的官职,只说现在这个情况,如果是对外镇诸侯有好处的诏书,那么他们一定会奉诏。而对于外镇诸侯纯粹有害无利的诏书,他们拒不奉诏,还能找出一堆借口,丢脸的反而是朝廷。</P>
曹操要罢免刘备的官,还是得先想想怎么在战场上击败刘备。如果军事上做不到,文斗也是白费。</P>
刘协这番话用了不少脑子,本以为郗虑会反驳他,引经据典找借口拒绝。他脑中还在琢磨着如何进一步挣扎。</P>
谁曾想,郗虑却直接借坡下驴、部分采纳了他的建议:</P>
“陛下高瞻远瞩,见识超卓,令臣大受启发。臣细思陛下之言,顿觉昨日之论,确实颇有见不到处。</P>
既如此,可驳回臣昨日所奏涉及外臣的免官之议,只论其余升官、调任之议。”</P>
刘协直接一愣,又试探确认了几句,才明白郗虑这是放弃了“免去刘备车骑将军之职”的奏请,只坚持“让刘艾回来当宗伯”的奏请。</P>
刘协略一琢磨,终于明白他们要干什么了,不由追问:“但据朕所知,要让刘艾重任宗伯,岂不是要削去刘备的宗伯之职那不又回到了此前所顾虑的情况……”</P>
郗虑打断道:“臣并未请求陛下免去刘备的职务,只是调任。刘备身负数职,宗伯事务已无力兼管。”</P>
刘协:“但是朕听说,刘备如今对宗室事务颇为上心,在沛郡还曾……”</P>
郗虑:“陛下!陛下可能是忘了朝廷法度,臣愿意提醒陛下:宗伯掌管的,乃是在世宗室的事务,那些故去百年甚至更久的汉室先代诸王,并不在宗伯掌管之列,反而应该是由太常卿奉祀。</P>
太常掌礼乐、祭祀,为九卿之首。此前刘备任宗伯时,便是将前任宗伯刘艾调任升为太常卿。现在刘备百忙之中,活人宗室的事务不去管,偏要管死了几百年的宗亲的事情,那就顺水推舟让他当太常好了,让刘艾回来当宗伯,也是人尽其用,体现陛下对外臣的施恩。”</P>
刘协被郗虑这番精心设计过的话,说得哑口无言。</P>
确实,宗伯改任太常,这理论上是升职而非降职。</P>
太常虽然实权很小,但名义上就是九卿之首。正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部类的职务自古都很清高的。</P>
而且这次是刘备自己有那么多活着的汉室宗亲的事务不去管、偏偏收复了高祖龙兴之地后,要重新安葬沛地的梁孝王,都是死了几百年的古人了。</P>
这可不就被曹操这边的高人,尽其所能发掘潜力,找到了借口,要名正言顺把刘备的宗伯升官为太常卿:你那么喜欢管已死的古人的事情,以后就让你专管宗室死人好了。管宗室活人的权力,请交出来。</P>
刘协又挣扎了一下,无奈郗虑已经图穷匕见。刚才的温吞水好说话,全部渐渐隐去,露出了寸步不让的狰狞本色。</P>
最终,刘协只能全盘按郗虑的暗示办,下达了诏书:驳回免去刘备车骑将军之职的奏表,并且申饬上表之人。同时,考虑到刘备的“个人兴趣”,把刘备的宗伯升为太常,然后让太常刘艾回去当宗伯。等于时隔数年后、俩人重新把职官换回来。</P>
诏书走完流程后,立刻被下发各方不提。</P>
当然,这一招曹操方面虽然高明,但刘备方面的谋臣,也绝对不弱。无论如何,这个政治层面的宣传,刘备阵营都是非做不可的,是上大分的。</P>
就算曹操下诏了把刘备的宗伯调任太常,刘备也依然可以拒不奉诏——没人规定外镇诸侯只能说降职的诏书是“违背陛下本心的矫诏”,升职的诏书,你也可以说是矫诏的。刘备方面的策略,是从此以后的诏书,一概不受,不管好的坏的。</P>
曹操这一手,对刘备完全无效,但是对刘表、刘璋会有一丁点用。如果刘表、刘璋想反抗刘备,那么曹操这份诏书,就可以给他们一个借口。</P>
如果将来刘备打着宗伯的旗号插手刘表、刘璋的内部事务时,他们要激烈抵抗,这时候就能把曹操的这封诏书拿出来,略微抵挡一下,说刘备已经不是宗伯了,别来管我们的家事。</P>
说白了,到了这一刻,最终的结果就是刘备、曹操双双逼着天下所有刘姓诸侯明确站队。</P>
当年的董承衣带诏,有些人还在装聋作哑,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和稀泥。</P>
这次这个稀泥是绝对和不下去了,一定要表个态。</P>
正反面的说辞,都已经摆到台面上。想相信哪一个,都可以。</P>
反正人类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哪个对自己有利就信哪个。</P>
没人能叫醒一个故意装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