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三年,世宗采纳何廷钰之言,准许民用小钱,以六十文当银一分的定制是要废除,此次户部也要好好筹划下,是否要在小平钱下再发行小钱。”
确定了平钱和银宝的兑换,魏广德又说道。
都说明朝为什么私钱泛滥,其实也是因为嘉靖皇帝的政令导致的。
说起来,其实明朝的钱法虽然没有“正名”过,但从朱元璋时期开始就数次变化。
朱元璋自受封为吴国公时铸行大中铜钱为起点,建明后,洪武八年开始发行大明宝钞,至洪武二十七年改行纯纸币流通制度。
只不过宝钞那点事儿,大家其实都知道,所以导致宝钞贬值严重,到英宗初弛用钱用银之禁后,白银逐渐排斥纸币,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明后期隆庆朝,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银为主,以钱为辅,银钱兼行的货币流通制度正式确立,变革才告完成。
在这一变革进程中,钱法曾作多次调整,先后构成了钞钱并行、单行钞、钞银钱并行、银钱并行等几种货币经济结构的不同流通格局。
元至正二十一年至洪武七年,鉴于元钞流通的崩溃,元明交替之际,一些反元起义军在建立各自的政权后,都铸行铜钱,重新恢复铜钱流通。
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受小明王之封为吴国公,于应天设宝源局,开始铸行大中通宝平钱。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击败陈友谅,次年,改称吴王,‘命江西行省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钱五等钱式‘,铸行平钱、当二、当三、当五、当十共五等钱,通行于吴政权全境。
洪武八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令民间通行‘,同时,‘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
重建全国统一的钞法,实行以宝钞为主,钞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为保证钞法畅通,对钱法作相应变易,主要有三:
其一,规定大中、洪武通宝及历代旧钱皆等值使用,与宝钞兼行。
洪武八年,规定‘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每钞一贯准铜钱一千‘;洪武二十五年,又令‘大明宝钞与历代钱兼行,钞一贯准钱千文‘。
其二,规定宝钞与铜钱皆为国家通货,但铜钱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并规定专用铜钱的支付额度。
洪武八年,规定商税课程‘一百文以下,则止用铜钱‘;洪武十年,又令各省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百文以下止用钱‘;洪武二十二年,又令‘更造小钞自十文至五十文‘,‘以便民用‘。
自此,只用铜钱的支付额度从一百文降为十文以下。
其后更是降低铜钱的法定地位,洪武八年,规定‘凡商税、诸色课程,钱钞兼收,钱十之三,钞十之七‘;洪武十年,又申令‘商税兼收钱钞,钱三钞七‘。
这一钞钱并行制度下的钱法,是服从于朝廷以钞为主、以钱为辅的货币流通政策的。
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因‘钞法阻滞‘,‘诏禁用铜钱‘,‘令有司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铜钱行使。
限半月内,凡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悉送赴官,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毁者罪之。‘
自此,开始了明前期的纯纸币流通阶段,洪武以后,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皆承其制,并增立‘户口食盐‘等制‘以重钞法‘。
不过搞笑的是,在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的四十一年间,铜钱却并未绝对废止。
成祖永乐六年,命铸永乐通宝钱;宣宗宣德八年,命铸宣德通宝钱。
同时,还突破洪武时颁定的‘禁金银铜钱不许出番‘的法令,‘遣内官赍往外番及西北买马收货‘。铜钱自海陆两路‘所出常数千万‘,亦常用于赏赐外国。
永乐、宣德两朝不但依然铸铜钱,规定开铸之省局及年铸钱额度,这批永乐、宣德通宝钱铸作皆较精整,版式亦较整齐,显示有钱式规定。
而大明的铜钱不仅大量用于外贸,并许个别地区行用、支付,各有法度,构成了此阶段之钱法。
可以说,朱元璋禁铜钱的法令在他死后,基本就被废止,民间依旧维持此前钞钱并用的状态。
不过,宝钞的价值,在这段时期疯狂贬值,民间弃之如履。
宣德十年十二月,英宗甫登位,即诏‘弛用钱之禁‘,次年,改元正统,又‘弛用银之禁‘。
自此至嘉靖四十五年,凡一百三十一年间,明货币流通制度转为钞银钱并行,并在立法上始终未改变以宝钞为主要货币的规定,还在本阶段初期的正统、景泰年间,出现过‘以钞法不通,复申钱禁‘的波折。
但钞法崩坏是无法扭转的趋向,宝钞虽至明亡仍不断发行,但仅成保存祖制的形式而已,钞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失去实际意义,以银为主。
银钱并行的货币结构格局已经出现,自弘治朝起,朝廷还不断诏令规定明钱、历代旧钱比价及对白银的折价,并不时调整。
此时虽然朝廷还是严禁私铸铜钱,但是民间因为铜钱缺乏,还是有人开始偷偷私铸。
嘉靖三十三年,世宗采纳御史何廷钰之言,‘请许民用小钱,以六十文当银一分‘,令‘钱法宜从民便‘。
嘉靖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或许也是认为堵不如疏的缘故。
不过这个口子一开,民间私钱泛滥就再也无法遏制。
毕竟,此前是违法私铸,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奉旨开行‘,而且,此时民间私铸小钱为了获得更加的暴利,所铸小钱就更加粗制滥造。
实际上只要细心就会发现,朝廷规定的明钱是七十文折一钱银子,而对于私钱,则是六十文折一分银子。
换句话说,就是明钱兑私钱是一比8.6,一钱银子等于十分银子,十六钱银子等于一两。
按说,嘉靖朝好像就已经把明朝的钱法给定下来了,其实没有。
因为虽然朝廷定下来银、钱的兑换,但是官府却是不管的,也就是小民以钱兑银价格浮动,并未严格按照朝廷规定执行。
铜钱多时,银价高涨,而白银少时则铜钱涨价,一些大商户也借此盘剥百姓和小商家。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则是,嘉靖皇帝还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课税及官俸俱用银‘。
嘉靖四十二年,‘停鼓铸,自后税课征银而不征钱‘。
正是因为有了这道旨意,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数百年后。
后世人教版六年级课文《粜米》,选自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粜米,虽然米价跌了,却不得不忍痛贱卖的事。
而自此大明银钱价格变化,也主要集中在地方缴纳赋役之时。
商家操纵银钱比价,利用朝廷规定征银而不征钱疯狂盘剥百姓小民。
所以在隆庆三年时,谭纶就曾奏议:‘请令民得以钱输官,则钱法自通‘。
实际意思就是废除征银而不征钱,小民可以按照朝廷的诏令以钱抵银。
此次魏广德冲定的钱法,就是要把此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
商家可以炒作银钱价格,但是官府必须按照一两银子对1120文制钱收赋税。
只要官府明确银钱价格,商家可以牟利的空间也就小了。
“要不,朝廷也仿前宋旧事,推出铁钱?与铜钱按一比十兑?”
谭纶小声建议道。
“铁钱可比铜钱难铸多了,又容易锈蚀不便保存,真要铸造小钱,还不如把小平钱降低成色来的简单。”
朱衡开口说道。
他是工部尚书,自然知道铜和铁的区别。
别看铁钱好似面值小,就觉得是不是好铸造,实际上铸造铁钱可比铸造铜钱麻烦多了。
宋朝那会儿,铜钱大量外流、铜原料匮乏,而当时商品交易越来越活跃,铜钱需求量遽增才不得不推出铁钱。
而现在大明虽然依旧缺乏铜料,可毕竟白银多起来了,现在又是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否则魏广德也不会提出铸造一钱的银宝。
说起来,这样的银币也就是铜钱大小,但是一个可以当七十个铜钱。
不过,魏广德此时心中却是一动,开口说道:“我记得现在民间还有人兑换宝钞,只是十贯宝钞兑一文钱?”
“魏阁老的意思是,用宝钞?”
谭纶皱眉问道。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户部尚书王国光开口说道:“虽然民间确实如此,但是在朝廷可不是这样算的。
若是按此做法,朝廷从中央到地方的府库可就少了”
随即,王国光就列举了魏广德此法的缺点。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宝钞无用,可这是太祖印制的,哪怕弃用,最基本的体面还是要保留下来的。
“可是,我听说下面有人用宝钞换府库的银子。”
魏广德瞟了王国光一眼,开口说道。
他这话一出,屋里瞬间安静下来,张居正也是皱皱眉。
魏广德的话说的太直白了,虽然下面这么做,但是因为数量少,所以大家也就默认了,并不宣之于口。
到现在,户部的账簿上还记载着宝钞。
地方上往朝廷解缴赋税,不止实物,银钱,还会按照“惯例”交一部分宝钞。
地方官府收宝钞吗?
收个屁,都是按照宝钞价格向百姓收银钱,然后银钱变成宝钞交给户部。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宝钞无用,可依旧有人兑换的缘故。
平民百姓无用,可是到了官老爷手里就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此事,大家再想想,集思广益,明日来内阁,再议议。
不过工部那边,要尽快计算出工价,把制钱和银宝样币制出。”
张居正开口说道。
这越聊,越发现朝廷混乱钱法的弊端,貌似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程度。
推行一条鞭法,本意就是为了给百姓减负。
民间虽钱银互兑,可却是也有很多缺陷,魏广德的钱法改革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倒是让张居正开始重视起来。
所以,他这会儿让大家回去再想想,明天接着说,可却给工部安排尽快完成样币的任务。
可见,在他心中,钱法是必须要做的,事关重大。
“是,首辅放心,回去我就召集人手讨论此事。”
朱衡点头说道。
“注意保密,此事在朝廷没有大规模收兑黄金前,切不可声张。
若在座诸公任何人对外透露半点消息,别怪叔大翻脸无情。”
张居正面色严肃说道。
自接掌首辅之位以来,他无时无刻不再为朝廷财政担忧。
如今魏广德提出的钱法,貌似给了朝廷一个开源的机会,以前他可没想到控制金银价格为朝廷牟利。
而是现在,魏广德虽然说的很简单,但是话里的意思却很明确。
夷人利用金银价格牟利,这利朝廷似乎也沾的。
至于什么与民争利,争的是夷人和大商人之利,他们其实并不缺乏这点钱。
倒是重定钱法,确实对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辅大人的意思,也是善贷的意思。”
魏广德在张居正话音落下后,也紧跟着表态道。
“我全力支持首辅大人和次辅大人的意见。”
吕调阳这时候也开口说道。
内阁三位辅臣表达出一致的意见,相信足够让三人明白其中的利弊,那是真能把人拉下马的。
虽然王国光、朱衡和谭纶三人都算是张居正、魏广德的“党羽”,但面对实际利益,难保没人动歪心思。
提前打个预防针,可以少许多麻烦。
到了一、二品大员,其实已经很难说谁是谁的人,大家无非就是为了利益聚合在一起,而在他们身后各自有各自的拥护者。
是不能简单以什么党派、乡党一类就把人定义死的,当初严嵩权侵朝野时,不也有金达这个老乡不鸟严家。
“可是,工部那边毕竟要下面人来做,保密.”
听到暂时保密,朱衡就有些为难了。
安排人做事儿,可却不把事儿交代清楚,难免不出岔子。
此时张居正和魏广德都极为重视,他可不想因此在工部出纰漏。
“就说朝廷看民间碎银驳杂,打算铸造一批银币用来发放官员俸禄。”
魏广德对此早有计较,当即提醒道。
“好吧。”
朱衡只得点头应下。
(本章完)
yetian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