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枭几乎没有思考,直接回答道:“一个旅的兵力,三千人。”
“啊!”
声声惊呼,在大厅中响起。
不仅是顾炎武,连黄如来、谷大海、周炳中、刘景林、朱桓等人都面露惊讶之色。
三千人!
仅仅是三千人!
这一点士兵,能挡住鞑子吗?
在他们的认知中,一场战役的交锋,至少是数万、乃至于十数万,甚至是数十万兵力的交锋,但杨枭扩张的兵力仅仅三千人。
以松江府的规模,少说也要上万人。
顾炎武沉声道:“大人,兵力的多少,是直接影响一场战役的关键因素。三千人恐怕太少,请大人三思。”
杨枭摇头道:“兵贵精不贵多,兵力的精锐程度,才是影响胜败的决定因素。”
在后世,随着热兵器的使用,大规模出兵的情况已经逐渐减少。
更多的情况,是小股部队行动。
事实上,出动一个军团的概率是极小的。
杨枭神色自信,缓缓道:“在过年的这段时间,嘉定县源源不断的送来了枪支弹药,弥补了之前的空缺。有了足够的枪支弹药,我便打算组建全是使用火枪的军队。这一支军队,将有别于普通军队。”
顾炎武道:“大人,是和嘉定县的步枪营一样吗?”
昔日在嘉定县的时候,杨枭组建了步枪营,军中士兵全都用枪。
这一点,顾炎武是知晓的。
杨枭说道:“有相似之处,却也有不同之处。”
“哪里不同?”顾炎武问道。
这时候,朱桓担忧的道:“关于火枪,我也有所了解。貌似火枪并不好用,一旦遇到下雨天,或者是战场上还可能突然熄火无法开枪。这些问题存在,很容易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三千人的士兵,恐怕还不足以满足松江府的防守。”
杨枭笑了笑,说道:“你担心的问题早已经解决,这不是问题。如今的枪,早已经不是昔日的火绳枪或者是鸟铳。”
朱桓闻言,便不再发问。
杨枭回到顾炎武的问题上,解释道:“这次组建的一个旅,不单单是装备步枪。这里面,会有详细的划分。”
“其一,设置一个火炮连。这一个连的士兵专门使用火炮进行远程攻击,打击敌人的防御工事,或者是进行轰炸等等。”
“其二,设置一个骑兵连。这一个连的士兵都是骑兵。他们的任务是负责追击、掩杀,甚至正面冲锋等。”
“其三,设置一个工兵营。所谓工兵,通俗的说是所谓的‘工匠兵’,由工匠兵组成的军队,负责修筑道路、架设桥梁等,排除前进的障碍物,开辟道路,保障军队顺利开进,快速的展开攻势等。”
“其四,设置一个侦察连。这一个连的士兵,都是侦察兵。侦查兵便是斥侯,一个侦察连一百人,负责刺探军情,破坏对方情报,探析敌人军事目标的位置等。”
“至于其余的后勤,不纳入这三千人的范畴。”
杨枭沉声道:“有了炮兵营、骑兵连、工兵营、侦察连,这一支军队才算简单的完整。可以利用火炮远程攻击,也可以近距离厮杀等。”
顾炎武听了后,说道:“大人,我仍然觉得这一支军队的兵力少了。”
杨枭说道:“顾先生,人数已经不少了。事实上,如果真的要供养这样的一直军队,是很耗费钱财的,嘉定县不就是例子么?再者,除了这一支三千人的新军,还有城内的普通士兵,那些士兵也不会淘汰的,依然是军中的士兵。”
顾炎武仔细的琢磨琢磨,点头道:“大人的意思是两种士兵兼用,原本卫所制度下的士兵变成了预备兵,或者用在其他的用途。”
杨枭说道:“是这个意思!”
顾炎武接着说道:“既如此,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从现行的士兵中,挑选出士兵纳入新军中。这一批士兵,便打破原来的卫所制度,实行新的规定。”
杨枭回答道:“可以挑选,但必须是精锐。新的三千人,不能滥竽充数。”
“明白!”
顾炎武点了点头。
杨枭又道:“新军命名为第一军,黄如来担任旅长,谷大海担任副旅长。”
“是!”
黄如来和谷大海闻言,起身抱拳回答。
两个人,都是深色兴奋。
杨枭示意两人坐下,继续道:“你们和顾先生一起,负责招募士兵。我只任命你们的军职,再往下的职务,你们从军中挑选。记住,宁可暂时缺少,也不能滥竽充数。在这个阶段,忠诚是第一位的,能力是第二位的。”
“明白!”
顾炎武、谷大海、黄如来同时回答。
顾炎武话锋一转,道:“大人,我们的军队作出改变,嘉定县的军队呢?”
杨枭道:“暂时不变!”
旋即,杨枭吩咐道:“下去准备,我给你们五天时间。五天后,我要看到新的第一军,新的三千士兵。”
“是!”
三人朗声回来,显得斗志昂扬。
顾炎武、谷大海、黄如来离去后,房中只剩下周炳中、刘景林、朱桓等人。
杨枭说道:“朱桓,这段时间,你也要动一动了。”
朱桓道:“请大人示下!”
杨枭说道:“松江府四个县,都在我的监管范围中。你作为松江府同知,身负重任。从今天开始,你着手查处松江府的贪官污吏,整顿风气,我要让百姓看到官府的举措。”
“明白!”
朱桓点头,把事情记在心中。
有了杨枭的批准,他就犹如得到了一柄尚方宝剑。
“报!”
这时,一名士兵急匆匆的走进来。
杨枭道:“何事?”
士兵躬身行礼,抱拳道:“回禀大人,府外来了一位老者,求见大人。”
说着话,士兵便递上了名刺。
杨枭接过了名刺,看到名刺上的名字,表情霎时有了变化。
眼中,有着一抹惊喜。
名刺上写着‘宋应星’三个大字。
对于宋应星,杨枭自是知道的。
宋应星是大明朝最著名的科学家,年轻时期,入官场做官。崇祯被杀后,便选择了归隐。历史上,南明朝建立,曾邀请宋应星出仕为官,却被宋应星拒绝。
宋应星的成就不在于官场上造福了多少百姓,而在于他的著作《天工开物》。这一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除此外,宋应星对其他的科学,也有相应的研究。
这一个人是相当厉害的人才。
杨枭没想到这样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竟然主动出现在他的府衙外。杨枭当即起身,整了整身上的衣衫,吩咐道:“走,随我出迎。”
刘景林、周炳中起身,跟在杨枭身后朝府外行去。
【作者题外话】:上一章涉及军制漏了团长没写,出现了bug。章节发了我没权限修改,已经请编辑做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