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明旨诏告,大汉及第举人、不得拜主考官、同考官,如有违者,都察院弹奏...兼得呼主考总裁为恩门、师门、座师,亦不得自称门生。天子此举意在矫治擢第于公朝,却谢恩于私室的薄俗,我觉得很有道理。“
刘钧一身普通的直裰和幞头,走近德国菜馆的时候,竟然听到馆子里有几名读书人在高谈阔论。
他们的声音不算太大,但此时店里刚好人不多,因此刘钧倒一字不落的听的清楚。
他嘴角一扬,倒没想到馆子里还有士子在此,更料不到他们谈的是这件事情。
自隋唐开科举以来,科举制度越来越守备,国家取才也主要以科举选才为主。尤其是到了明代时,科举更是昌盛,秀才都有数十万。由于国家取士皆以科举,而科举中考官掌握着举子的录取。
因此考官对于举子,可谓是恩情尤重。大明的考生录取后,都要向主考官谢恩,称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座师,称同考官为房师,而自称门生。
甚至慢慢的,这种师生关系渐渐演变为朋党关系。
生员之在天下,近或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通,姓名不通。可一登科第,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同榜之士,谓之同年。同年之子,谓之年侄。座师、房师之子,谓之世兄,座师、房师称考生为门生。
而门生之中所取中者,谓之门孙,门孙称其师之师,谓之太老师。
本来只是国家正常的选拔人才的一道考试程序,这是受朝廷安排,考生也是遵循制度应考。考中了也是因为考生的能力足够了,被录取了也是正常。
这之间本是公事公办,公平公正,无谓施恩受恩。可是从明朝开始。这种关系却在迅速变化,你录取了我,你就是我的恩师。我要录取你,你就是我私人。
于是,会试过后。新进贡士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结伴去拜谢座师、房师。甚至到了后来,不仅仅是会试这样,就是乡试也是如此了。
天下南北各地的士子,士子和朝廷的官员,他们通过一场科举考试,就迅速的攀起了关系,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甚至往往在朝中结成朋党。
明代的党争,许多同党就是座师门生同年等这些关系结起来的。
刘钧当然不愿意看到明代的这种恶习继续。
今年科举会试。刘钧就没按照明代传统,以次辅做主考官,而是选了民务卿李邦华为主考总裁,同时又多选同考官。之后更是明确下诏,禁止考生认座师房师,更不许他们自称门生,不许拜谢送礼。
科举是国家的公正选拔考试,不能成为考官们施恩市惠之机,更不许官员与考生借此攀连,以此朋党。
这个禁令其实早在北宋之时就有过。但禁之不绝,明代之时,愈演愈烈,刘钧连下数诏申明此事。并在会试发榜当天,派了锦衣卫、东厂、都察院等监督部门的官吏到各个考官家门前守着。
当时不少士子兴匆匆赶到李邦华等考官府上,不顾朝廷诏令想要拜谢恩门。结果毫不例外的被登记了名字,然后被警告了一番。
这一次口头警告加记名一次,若有再犯,则将直接取消贡士资格。甚至严厉者还可能会受到禁考的处罚,最严重的将受到终身禁考的结果。
看到朝廷如此严厉的来真的,许多兴奋的贡生终于灰溜溜的回去了。
朝廷录取的士子,士子不感谢朝廷不感谢皇帝,却要感谢考官,这如何难让刘钧忍受。就算要谢师恩,你也应当是谢那些教授你们学问的真正老师,而不是那些录取你们的考官,这不是谢师恩,也称不是师,刘钧绝不允许。
“年后的庶吉士考试大家有信心没?”
一个士子转移话题,门师门生关系现在为朝廷所禁,因此这几个士子很聪明的没有多谈。拜座师对于贡生来说当然是好事,他们原只是普通的读书人,而能够担任座师的,按明时制度,主考一般为次辅,其余同考官,也至少是尚书、副都御史等三品以上朝中高官。
拜个门师、房师,就能迅速在朝中得到数位实力靠山,对他们今后的仕途自然是极有帮助的。而对那些考官来说,这些年轻的新科进士,都是将来朝中的新贵,早早的拉一把,也是助力,对他们将来或者对自己的家族后人来说,当然也是极有好处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拜门师才会这么火。现在朝廷不让拜门师,对于考生们来说固然有些损失,可如果大家都一样,那也是能接受的。
“听说今年的庶吉士只选三十人,天下数十万读书人,今科最终考出三千举人、六百进士。如今为庶吉士,更只三十额度,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一士子感叹。
“还是太冲兄和炎武兄、百史兄最逍遥,不必再考上一回,殿试一过,名列一甲前三。”
那人说的这三人,却正是今科的一甲三名,太冲名黄宗羲,复社社长,本科状元,更是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以及殿试状元,名动天下,兼之与他同考的四位弟弟也全都中得进士,因此黄家五兄弟一门同登第,黄宗羲连中三元夺状元,成为如今天下正热议的话题。
黄宗羲连中三元成为状元后,立即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修撰,这是个正七品的官职。
顾炎武顾继坤和陈百史陈名夏两人,也都是复社领袖,这次分别被钦点为榜眼和探花,他们两个同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八品官。
这也是一甲的特别待遇,一甲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按惯例都是直接进翰林院,明朝时称之为观政。
明代时翰林院的官员具有两重意义,一是做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称大学士。因而内阁与翰林院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这也是晚明时只有翰林出身才能入阁的由来。自成化后,不但内阁。连六部长官也都形成了必由翰林官充任的潜规则。
明代的翰林院也包括了唐宋时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责。
翰林院也是极尊贵的。
不过到了大汉朝,虽然各种部衙名称都是沿用明代,但职责上却已经大变了样。就如内阁大学士从过去的五品到了现在的一品。翰林院的职责也大为改变,如果说司礼监现在成了皇帝的宫内办公厅秘书处,那么翰林院现在的职责则成了皇帝在宫外的秘书机构。
相比起来。司礼监的职权更重,他们随时随地的为皇帝服务,而翰林院也内阁完全分开,承担部份秘书事务,他们的明确职责则是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并且还有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的职责。
因此他们其实也是相当清要的地位。
虽然如今大汉朝中格局改变,再没有主六部和进内阁必先经翰林的旧规矩了,可毕竟按新制。普通的举人中了进士后,得先去京师大学进修四年,包括两年读书,两年部衙和省府衙门实习经历,才能正式授官,一开始也只能从八品官当起,得先到县里做佐贰官做起。
而一甲三名,不但能得到状元等巨大声名赞誉外,他们还能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一进去就是正七品。榜眼和探花也是直接就是正八品,这比起其它的进士们,等于就节省了四年仕途时间,何况还是直接从最清贵的翰林院开始做起呢。
这伙士子。却正是黄宗羲等人。
一甲三名都在这里,黄宗羲、顾炎武还有陈名夏,此外还有同科进士夏允彝、徐孚远、黄淳耀、杨廷枢四人,这四人也是如今复社的领袖,都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原来由张溥张采二张联合江南诸社成立的复社。最初时本只是以砌磋八股,复古唐宋,现在却在黄宗羲等人的带领下,主张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和研究社会问题,关注民生,反对空谈。
此次七人一同登第,复社三百多名参考举人中,更有一百多名新科进士,可谓一大盛世。
京师百姓,士林学子们,甚至已经给七人送了一个称号,复社七君子。
这也是继当年东林七君子,复社四公子后,又深得士民称赞的士林新兴才子。
刘钧身边跟着一名东厂大掌班跟随,他身为东厂大掌班,还能跟随着皇帝微服出巡,自然也是办事很得力的,眼力更是不凡。他只打量了那边几眼,便已经将这些人认出来了。
“公子,那边是复社七君子和江南五才子。”
复社七君子刘钧倒是听说过,最近黄宗羲等人可谓是火遍天下,这里面还有他的一份功劳呢,要不是他特意提拔,黄宗羲连会元都没被选上,更别说钦点状元连中三元了。
大掌班在旁边轻说的解说了一遍。
“黄宗羲、顾炎武、陈名夏、夏允彝、徐孚远、黄淳耀、杨廷枢七人都是新科进士,且俱是江南复社领袖,因此时人称之为复社七君子。而吴伟业、陈子龙、吴应箕、周钟、顾杲五人,也都是江南人,且一样曾是复社领袖,不过他们都早科场先登,如今都在京中为六七品的主事、给事中等官,因五人才情极佳,故京中呼为江南五才子。”
刘钧听到吴伟业等名字时,也有些印象了。吴伟业曾是复社首领张溥的门生,与张溥还是同科中的进士,当年他会试第一,殿试第二。吴伟业诗做的极好,是当今诗坛才子。
他先是授翰林编修,后来又充东宫讲读等清贵官,现在任正五品左庶子。
陈子龙则是崇祯十年进士,任过绍兴推官,如今任七品兵科给事中。
其它三人也多是三十出头,在京中担任着六七品的官职。
“陛下,要不要回避一下?”
这些人基本上都见过刘钧,掌班怕他们认出皇帝来。刘钧笑了笑,他今天换了身衣服,也稍稍改变了下兼容,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编修。只怕这些人就算见到也认不出来。
“无妨。”
那边的七君子五才子们倒没注意到刘钧,更想不到这个普通士子居然就是他们曾见过的大汉天子。
“先一步入了翰林院,可也逃不过京师大学的读书上课啊,还得一边做事一边读书。这两年肯定不会轻松。”陈名夏笑着道,嘴上这样说着,心里却是高兴。
“听说庶吉士考试选出的三十人,也一样得进京师大学上课。”
那边吴伟业笑道,“这个我倒知道些消息。据说太冲兄三位一甲以及三十位选出来的庶吉士,每周只需到翰林院上两天班,不过得是周六周日的替休轮班,你们周一到周五还是得去京师大学上课的,一堂课也不能缺。”
说到这里时,他甚至有点兴灾乐祸的笑出声来。
果然,黄宗羲三人一听,都塌下脸来。一想到今后两年时间里,除了寒暑假期里,其余时候每周得五天上课。两天上班,就不由觉得那肯定会是很漫长的两年。
“你们这算不错了,翰林院半工半读两年,然后就能下放到地方任职,等你们同年经过四年苦熬才终于能到地方出任一个八品小官时,你们起码已经是一县主官知县了。”
每个进士都得先入京师大学学习,并且需要先到部衙和地方先实习,四年后才能正式授官,还必须从县官当起,还不是一来就当知县。而是先要从县佐贰官做起。在这样的制度下,黄宗羲他们比起同年的进士们,可就不是起步高了一点两点而已了,那是高了一大截。节省了好几年时间。
“这样也好,起码沉下去后,能够了解地方实情,知道民间疾苦,不会被那些奸吏给蒙蔽。”
“听说朝廷明年要东征日本南攻东吁,还要北伐女真西征漠西?”顾火武问陈子龙。他毕竟是兵科给事中,对于这方面的事情肯定知道的多些。
“嗯,明年朝廷有好几场大战要打,算的上是四面出击。”陈子龙点点头。
“数面开战,会不会太危险了些?”黄宗羲忍不住问。早在几年前,大明朝时还是内忧外患,屡屡被兵临城下,各地战火荼毒,百姓深受其害。想不到,如今大汉朝不但能东破女真,北压蒙古,现在居然还计划同时四面出兵。
这种国家的强盛,让他们这些文人士子也都非常的感觉自豪,尤其是大家如今或是朝廷官员,或是新科进士,也算是半个官了,因此对于大汉的强盛,越发的高兴。
“说是四面开战,但真细思量下来,朝廷也不是狂妄之举。大汉官军的战力,天下也是看的明白的,这几年,南征北征,还未曾一败。不说大汉的百万陆军常备军,装备先进的火铳火炮,如今还有数量不少的骠悍蒙古女真等诸侯预备军,要防漠西蒙古自然没问题,加上一个东吁小国自然更没问题。”
“朝廷之前能破女真,压服漠南漠北蒙古,难道反而还打不过漠西蒙古人?”
大家都为这话说的点头,这几年,大汉的强大战力,确实有目共睹。
“百万常备军啊,漠西诸部兵马再翻上一倍,都不是我们的对手。他们还拿着弓箭长刀,我们却已经是配备齐了火铳大炮,血肉之躯岂能敌的过千斤大炮万炮齐轰?”
“至于说东吁,他们比云贵的那些彝苗土司也强不到哪去。朝廷之前短短几月就把西南土司叛乱平定了。告诉你们,那些被朝廷打败的土司溃兵逃到东吁后,就凭着那点残兵败将,居然把东吁国都给围了,东吁国至今都没能解都城之围。你们说,这样的东吁国,我们担忧什么?”
“哈哈,这东吁也太弱了点?”
“西南夷人土国,能强大到哪去,朝廷不发兵则已,一发兵自然随时扫灭。”
一众士人都不由的大为兴奋,这么说来,朝廷怎么打都是能赢的。
“至于日本,当年在朝鲜确实与大明打的难解难分,不分伯仲。可如今的日本,实力并不比当年打朝鲜时强,而我们汉军呢?给万历时的明军强上十倍总有的?更别说,那海上,到处都是我们海军的战舰,巨舰大炮,成千上万啊。”
陈子龙很是自信的道,“打日本,那就是三个手指捏田螺,手到擒来的事情。”
“只是,无故发兵打日本,这也算是侵略,我****向来仁义,这恐怕与圣人思想不合啊。”周钟说道。
陈子龙双眉一挑,笑道,“日本岂是良善?当年倭寇乱我东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再说当年朝鲜之战,又有多少大汉儿郎战死他乡,马革裹尸而还?日本虽偏居东海,可狼子野心不小,一有机会,他们总想来咬我们几口的。”
“先发制人,后发而受制于人啊,我是赞成朝廷打日本的。”
其它众人也各陈已见,虽也有人反对侵略他国,挑起战争。但多数人还是觉得国与国之间,没有温情可讲,日本向来又不老实,当然不能跟他们客气。
还有人拿了明朝来举例,明朝一味关上门过自家日子,结果各面邻居都来欺负。再看人家万里之外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哪怕一个只有百来万人口的小国,都能万里之外一路打到华夏门口来。
刘钧站在门口听了一阵子,对这些君子啊才子挺满意的,这些代表着这个时代读书人的精英,他们的观念也终于开始改变了,这是极好的事情。
挥挥衣衫,刘钧终于再次踏进这家久违的德国饭店。(未完待续。)